UP  NEXT

2007.05.13自由時報

當在野黨用預算殺人

■ 姚嘉健

昨天電視新聞報導蘇貞昌請辭行政院長獲准,許多媒體記者爭相採訪正在進行所謂「單車貼近民意」的馬英九。個人認為閣揆去職固然是大事一樁,可是前天的立法院通過「農漁會黑金條款」後,似乎沒看到這些新聞從業人員要這位國民黨的前黨主席兼下屆總統選舉的國民黨唯一候選人表示意見呢?特別是他又是擁有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並且也具有行政院的法務部長經歷,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很想知道馬英九在法律方面的看法。

去年眼睜睜的看著國親違憲硬上政黨比例制的NCC,今年又眼睜睜地目睹國民黨專為馬英九量身打造總統選舉之路,繼廢除該黨內部排黑條款後,接著,為了成就未來的選舉綁樁固樁,又肆無忌憚地擁抱黑金,卻把總預算、軍購預算丟在一旁,令人忿恨不平。

如此這般不擇手段的在野黨,一旦重返執政的話,平頭百姓的芸芸眾生焉能安心?(作者為貿易商)

 

2007.05.13自由時報

蘇揆請辭 謝應感念

■ 許文彬

閣揆蘇貞昌昨日請辭獲准,距離民主進步黨總統初選的黨員投票結果揭曉宣佈退選,時間不到一個禮拜,其進退出處表現了坦率明快的抉擇,令國人留下優雅風範的去思。相信他所說過的名言—「蹲下是為了躍起」,未來終有再度應驗的一天。

蘇揆在他宣佈辭職的記者會上,仍然信誓旦旦地表示「將全力來為同志輔選」,這種光明磊落的民主風度,想必讓黨內同志為之動容。尤其謝長廷陣營更該感念這份革命情誼,往後仍應借重蘇貞昌及其子弟兵的長才,共同為本土政權的永續發展而攜手合作。黨內初選階段的「師兄弟切磋武功」,至此就要「一笑泯恩仇」才是。

蘇貞昌以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踏入政壇,一路走來,可謂堅持台灣主體意識。雖在選舉磨練中有成有敗,唯本諸南台灣鄉土出身子弟的直率性格,堅毅不拔,衝勁十足,這跟同一世代的陳水扁、謝長廷相比,有其類似之際遇,也有其互補的短長。彼此有競爭,也有相互提攜的情份,但願往後大家還是應共同為台灣前途打拚,不計前嫌,誠懇相待。

(作者為律師、法務部顧問)

 

2007.05.13自由時報

怎麼突然專業起來

■ 明燈

看到聯合報針對三立電視台製作的「二二八走過一甲子」錯置畫面事件,突然一付很「專業」的樣子,窮追猛打,忘了這一年來自己所報導的錯假新聞醜事,泰半未經查證,有的不僅不「更正、道歉」,猶硬拗、強詞奪理,謹舉犖犖大者:像去年七月十四日在A1版頭題報導:「挺綠學者倒扁 林義雄支持…澄社響應」,結果是子虛烏有;八月十八日A1及A2版頭題大肆「製作」:趙建銘賣十三克拉巨鑽故事,社會譁然,隔日僅刊「小啟」了事;在九月廿二日A3版報導:「李遠哲為李登輝和施明德聯繫中間人」,結果被李遠哲痛批:「媒體都在說謊!」也未見「更正、道歉」。

就以今年元月六日頭題及十三日全A3版都報導「扁將撤換蘇揆」、「蘇下游上」的揣測性新聞,均遭陳總統親自向媒體記者否認;二月一日又以A1版頭題:「王金平決參選總統」,變成媒體笑話;到了三月十七日又以A1及A2版頭題,大幅報導:「軍公教勞都要調薪」,連蘇揆都不悅地駁斥,強調軍公教調薪「八字還沒一撇」!基本工資勞委會也要到五月才會召開例行會議檢討,何來為初選放利多、坐享帶職參選優勢?希望媒體報導「用不著加上自己的意思」!而在十七日A4版的一則翻譯《經濟學人》的報導:「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竟把該文的正標題: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革命)譯錯,其副題為The fight over a dictator’s legacy(關於獨裁者遺緒的爭戰),因為「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已成專有名詞,豈能「移花接木」,變成牛頭不對馬嘴,遭到教授翻譯的學者投書批駁,成了笑談。

沒有新聞媒體不會犯錯,古人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和「道歉」的態度,是一種對公眾負責任的態度。何況「正確第一」,乃是新聞報導的核心價值。台灣業已民主化,並不缺新聞自由,而是濫用到了成為「亂象」,甚至錯假新聞不斷,幾乎每隔兩三天,就會發生,簡直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不僅混淆視聽,以訛傳訛,久而久之,自易「積非成是」,才是讓人不寒而慄。因此,今天的新聞媒體與其借題批評三立,何妨「攬鏡自照」,不亦難堪乎?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2007.05.13自由時報

八田技師與明石總督

█ 黃守禮

五月九日陳總統接見「嘉南平原水利之父」八田與一的家屬,推崇並感念他為台灣人民奉獻一生的精神。

每年五月八日,嘉南農田水利會及地方人士集合在烏山頭水庫堰堤上八田與一夫妻墓祭拜。當天是八田技師在一九四二年所乘之船被美國潛艇擊沈身亡之日,享年五十六歲。而八田夫人外代樹,在一九四五年終戰半月後的九月一日,留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投身烏山頭水庫身亡,享年四十五歲。

八田一九○九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科,旋即來台參加桃園埤圳等多項水利工程設計監工。他著眼十五萬甲嘉南平原,雖年降雨量二五○○公釐,但其中八十%在五月至十月,豪雨積水成災,其餘二十%在十一月至四月,雨少成旱作物枯死,農民苦不堪言。於是一九一七年八田開始負責在此設計興建水庫。他創思採用「半水硬式填土堰堤壩」,更採用「噴射水式工法」(WATER JET METHOD)為世界首創。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驚嘆而命名為八田水壩(HATTA DAM)。以隧道導引曾文溪和濁水溪的水匯集在烏山頭做人造湖,更興築總長度二萬四千公里的灌溉及排水網路系統,前後歷經十年,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大水庫。

這個重大工程,原本並無實現可能,因為當時台灣總督府年總預算為五千萬日圓,水庫總工程費卻高達五千四百三十萬日圓。是一九一八年明石元二郎到任台灣總督,而成為八田的烏山頭水庫計畫的救星。

為爭取日本政府同意,明石回日二次,向議會及政府積極交涉。首相寺內正毅,為明石就讀軍官學校時的教官,又是提拔明石成為台灣總督及晉升陸軍大將的人,當然極力擁護明石構想。但當時日本最有影響力又最難纏的,是當過首相的元老山縣有朋。據明石長孫元紹向筆者吐露祖父秘聞說,有一晚明石去說服山縣,說到三更半夜,說到漏小便而不自知,仍不停分析懇請,小便流到山縣腳下,山縣折服,終於答應鼎力相助。不久,日本政府允由國庫補助二千六百七十四萬日圓,其餘由台灣當地受益者負擔,經算每甲負擔一百八十日圓(當時與現在貨幣比值約為二千五百倍),換算現值約新台幣四十五萬元。水庫完成地價隨即三級跳,農民皆大歡喜。現在該地每甲新台幣二千萬元以上。

明石積勞成疾,五十五歲總督任期中過世。他清廉自持,死後無產。於是台灣人為報恩發起捐獻,總計集資四萬三千餘日圓(現值一億多新台幣)為其造墓及做家屬慰問金,成為殖民歷史美談。

(作者為前中原大學及台北工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