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6.24自由時報

新加坡 閉嘴!

■ 周曉竹

新加坡外交部日前公開表示,我國推動「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投,是「挑釁且不負責任的」。如此魯莽、無禮之舉不但令人匪夷所思,而且更嚴重傷害台灣與新加坡人民間的感情,應受最嚴厲譴責!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而且公投是台灣人民最基本權利之一,試問近年來只知「抱中國大腿」的新加坡政府高層哪來權利干涉台灣內政?又有何立場對我國「全民加入聯合國共識主張」大言不慚地大放厥詞、下指導棋?將心比心,試問如果我國外交部也對新加坡政府對外政策提出批判的話,對方將如何自處?

誠摯呼籲新加坡政府當局謹言慎行,深切檢討、改進,並且公開向我國政府及兩千三百萬人民道歉,也希望外交部等政府相關單位,以及全國人民向新加坡政府提出最嚴正抗議!(作者為退休教師)


■ 李鈞震

國民黨有意提出「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近日其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表示支持以「符合台灣尊嚴的名義加入聯合國」。朝野在「名義」上雖存歧見,至於「加入聯合國」的核心價值,卻已經具有共識。但是,新加坡外交部發言人六月二十二日卻指稱我國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是「挑釁與不負責任」。

新加坡政府「反公投」的落後國家民主素養,我們或許可以考慮支持「新加坡退出聯合國,禁止公投,趕快與中國統一,成為中國的一省」。我們也必須提醒美國官方,阻止「公民投票」的行為,違背美國的憲法與立國精神。(作者為台北市民)

 

2007.06.24自由時報

李筱峰專欄: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一)

主張終極統一、反對台灣獨立的馬英九,日前舉辦新書《原鄉精神》發表會,大談所謂「本土新價值」。該書集結十六篇馬近年文章,包括對劉銘傳、李友邦、胡適、蔣經國、張我軍等人的感懷,推崇這些人是「台灣的典範」。該書打出廣告詞說:「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馬在台灣生活了半世紀以上,至今才出現「第一本『本土論述』」,雖然晚了些,我仍樂觀他能真正「土斷」、開始本土化。不過,我想起兩年前馬的一句話,他說今後要建立台灣論述,「先連結台灣歷史,與本土對話,才有中國。」(二○○五年八月廿二日在國民黨大會表示)原來台灣歷史及「本土」是被他用來連結和對話的工具或過程。台灣不是目的,中國才是最後目的。

馬書的出現,顯然是他要「連結台灣歷史,與本土對話」的具體表現。然而,終極目的既是中國,則台灣本土只是他的包裝而已。其用意誠如在新書會上辱罵民進黨的話|「為選舉的利益」。

馬英九在書上有稱道新加坡之語,使我想起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一段話,可以做為本土論述的典型,也可以拿來與馬一比。李光耀曾說:「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馬英九與新加坡華人不同,馬英九始終以中國人的身分思考,所以儘管他滿紙的「本土」、呼籲「開放」、反對「鎖國」,其實他一直鎖在中國的窠臼中跳不出來。

沒有台灣主體的國家認同,則任你如何吹噓「本土」,都是虛假。如果在美國有人一邊說要發揚美國本土價值,一邊卻反對美國獨立,一定被當作瘋子。

由於馬英九所推銷的本土,沒有台灣主體的國家認同,所以他要傳承的「台灣典範」,就不可能包括第一位為台灣獨立遭國民黨槍斃的陳智雄烈士,或是主張台灣獨立而自焚殉道的「外省」子弟鄭南榕;當然來自中國浙江的知識份子雷震主張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也絕非馬的典範。

馬英九吹噓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為思考重點,我舉雙手贊成。可是這些內容不正是馬英九所效忠的蔣家政權最欠缺的嗎?從二二八大屠殺到白色恐怖統治、從禁講台灣母語到高考的省籍分榜錄取,哪來什麼「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直到現在要建「台灣人權紀念館」、要改獨裁者紀念館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不是還遭國民黨反對嗎?而民主化過程應有的轉型正義,不是也被他們文傳會主任楊渡說成「放屁」嗎?馬書還找這種口出「放屁」的人寫序哩!

馬英九在新書會上還說「本土真正的意涵包括開放、務實、包容、勤奮、正直、誠信等」。善哉斯言!然而,把台灣鎖入中國,叫開放嗎?不願面對台灣的事實獨立,叫務實嗎?過去長期一黨專政、黨國不分,叫包容嗎?侵占國產為黨產,還把黨產賣掉,叫正直嗎?把市長特支費放入私帳,辯稱不知特支費為公款,叫誠信嗎?

馬書可議之處尚多,下週起我再進一步討論。(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2007.06.24自由時報

中國黨人的來源復古崇拜

■ 蔡丁貴

有人在台灣生活了一輩子,談到「本土化」就如同碰到洪水猛獸,提出了一個混淆的、錯亂的「原鄉精神」名詞,想要在選舉中得到好處,這未免太小看台灣人民的智慧了。

什麼是「本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檢視的面向,不能從單一的主觀角度。如果以「時間、空間、心態」形成一個三維的函數來看,時間上可以大塊切成兩段|現在與過去;空間上可以區隔為本地與外來;而心態上可以分為認同與自外兩種狀態。「本土」就是由「現在、本地、認同」三者連結的總合體。「原鄉精神」如果混雜著「過去、外來、自外」的任何一種因素,它就不是「本土精神」。

大部分台灣人確實不是台灣「原生種」,但是我們就是有「原生味」,因為我們活在現在,並且認同這塊土地。我們就是愛台灣,喜歡看到台灣更好、更自由、更民主。我們就是不願意接受「一切外來的就是優異的品種」的講法,也不喜歡因為不願意要向「外來的」磕頭就要被貼上「忘本」的標籤。

「本土化」不是一個「古老的偽問題」,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凡是在時間的歷程上、認同土地而自願選擇留下來的,就是接受本土化,它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過程,它碰到的困難是一個永遠都存在的議題。沒有「本土化」的文化,就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了存在的價值。世界人類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事實。

「本土化」並不是一定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是要認同這塊土地而能彼此尊重地生活。土地確實是有「包容」能力的,維護在這塊土地自由生活的權利,就是真正的本土化精神。所以,「本土政權」就是願意而且認真維護這塊土地人民自由生活權利的政黨。想想看,為什麼一個政黨裡面還會有「本土派」?在台灣的選舉裡面,贏得選舉不是「本土」或是「非本土」的指標,如果不是為了當地人民的自由生活權利而努力工作,即使選贏了,也不見得就可以馬上漂白成「本土的」。土地是包容的,人民是認同的。

寫序的人引述當代法國主要思想家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的「來源復古崇拜」來指責其他政黨與族群,「來源復古崇拜,乃是一種仇恨的反應,一種對他者的恨,恨他們在來源上不能與我分享,恨他們在個人、經濟或文化上冒犯了我,於是我遂退回到『我自己』之中,我開始固守在一種古代的、原始的公分母上,…」這不正是在說中國黨人嗎?他們復古崇拜中國人的血緣,仇恨台灣人在血緣上已經融入多元的族群,恨台灣人在各方面冒犯而且不願意屈就依附成為中國人,他們中國黨人永遠退回當「我自己」的中國人,寧死也不願意當台灣人。這樣的情境,我們除了感到遺憾之外,也感嘆台灣本土化這些年來的辛苦與困難,還是來自這一些自我抬高、自視優越的中國黨人的霸道。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