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7自由時報  陪走的歐吉桑、歐巴桑們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2.27自由時報  

詩人鄭愁予著名詩作「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曾經是三十年前台灣四、五年級生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範本。就文學論,這樣難以歸屬的過客情懷,是鄭愁予個人生命歷程的真實感受。但是,當台灣詩人吳晟向「逆風前進,最愛台灣」的青年學子,唸著「叩叩叩的牛蹄」對比鄭愁予「我達達的馬蹄」時,在台灣這塊土地,究竟應該是哪一句更能喚起真實的生命感動?

「逆風前進」青年學子們到彰化,吳晟伉儷以無比的熱情,號召多位中台灣文化界人士連續兩天的參與。晚間餐敘時,情不自禁娓娓傾訴屬於他們那個世代的青春抑鬱與生命哀愁之餘,眼神間流露的熱切,是殷望新世代傳承對台灣這塊土地,天經地義的愛。

逆風的沿途,許許多多像吳晟先生這樣無涉政治競逐,但深刻走過歷史的藝文界人士不斷出現,筆者僅僅陪走八天,就看到「烏腳病之父」王金河老先生、國寶級薪傳獎得主吳敦厚老先生、音樂家郭芝苑老先生、二二八受難代表鍾逸人老先生與黃金島伉儷、著名畫家陳武鎮先生與陳來興先生、得獎紀錄片「無米樂」的崑濱伯與導演鄭文堂伉儷、「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先生、書法家陳世憲先生…等等,無一不是理應成為新聞標題的知名人物。

他們共同擔憂與殷望的,不就只是曾經悲慘遇難與備受歧視的台灣文化與文學,值此歷史關鍵性的總統大選之後,有可能出現「倒退櫓」的驚恐?鄭愁予的盛名,來自他個人的才情,更來自當年政治情境的允許與鼓勵。屬於中國的,才叫文學或文化;屬於台灣的,就只能是鄉土或民俗,這樣的定位一直是台灣藝文界心中永遠的痛與怨。

政治上的政權輪替,可以只是一場選舉結果,但是,找回台灣文化的尊嚴,卻絕對是一條跨世代漫長的坎坷路。當馬英九先生還在口口聲聲說,「連結台灣,才有中國」、「贏回台灣」;並且在台北市議會辯稱所謂「台灣人的稱呼,會讓外省人感到不舒服」,只是客觀描述;甚至在會晤詩人余光中時,用「披髮左衽」來形容台灣本土化教育的不滿與歧視時,屬於吳晟先生那一世代的生命焦慮與尊嚴,也就不難想像。

(作者陳增芝 為前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