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1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從民眾角度看待台灣的內部轉變
國民黨過去八年來極力想重掌政權。這段期間內,人民對政治的參與有了很大的改變,中國也轉變成不同以往的強權。兩者都讓領導台灣變得更為艱難。
難期待「馬」上開拓外交
首先,這代表五二○之後的新政府需要緩衝期才能完全上路。雖然許多民眾期待經濟好轉,但許多人也擔心中國對台灣事務的介入日深。新總統同時間必須平衡黨內強化兩岸關係的訴求,以及反對這類主張的廣大民意。
讓我們看看馬英九對人民承諾了什麼:經濟成長率六%和愛台十二建設;增加兩岸包機班次,及推動更多航點的定期航班;放寬投資中國不得超過資本淨額四十%的上限;建立金融市場秩序;允許中資投資房地產及每天三千名中國觀光客來台;以及失業率低於三%。
強化台灣經濟的國際政策部分,馬英九希望參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衛生組織,強化對日本、歐盟及亞太國家的關係。少數民眾深信馬英九的承諾很快就會兌現,但考量到台灣近年來的外交處境,不少人應該很快就會產生失落感。
馬英九的另一個隱憂是立法院。過去行政、立法兩院同歸國民黨掌控,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各機關運作良好。但一九九○年代晚期開始的民主深化,讓這種狀況出現一些改變。二○○○年民進黨上台後,行政、立法經常有歧見,不但傷害了民進黨政府,也傷害國家。今年,兩大機關才又重歸一黨掌控。
但一個可能的問題是新立院可能任意妄為:立院現在已經有人在推動一些黨中央不樂見的法案,最近甚至還有人試圖非法取得資訊。假以時日,或許國民黨有機會扭轉這樣的局勢,儘管在台灣現在的民主制度之下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就算立院能夠通過新法,但民主深化,讓這些法案必須通過公眾檢視。反對黨、非政府組織和意見領袖也必然會向大眾表達意見。
有些事是總統無能為力的,例如在野黨。民進黨在五二○之後將不再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必須思考反對陣營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在野黨未來的發展很大一部份取決於國民黨的氣勢,以及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不管如何,台灣未來的政治運作都需要人民參與;但同時也取決於反對力量能夠壯大到什麼地步。
總統大選前幾個月,部分人士有意整合第三勢力。最具份量的人選就是前總統李登輝,他起初是推動兩大政黨成為「本土政黨」,敦促有意籌組第三政黨的人出面,但隨著選戰白熱化,這些人似乎全都銷聲匿跡。民進黨下台後,該還是會努力成為有實力的反對黨,但組成其他第三勢力可能會再次浮上檯面。
多數人仍對中國戒慎恐懼
另一項挑戰將是與中國的關係。馬英九一直標榜自己有能力比前任陳水扁總統更妥善的處理兩岸問題。兩岸在一九九○年代進行談判時,進展向來緩慢,也很難達成全面協議。國民黨曾經直接與中國交手,許多黨員也因不同原因希望兩岸關係更為緊密。然而,多數台灣人雖然希望兩岸和緩,卻又對中國戒慎恐懼。
中國與馬英九打交道明顯容易很多,畢竟兩者的想法差距不遠。但馬英九必須面對台灣民主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下成長的人,就算身為國民黨員,馬英九還是有可能讓中國覺得他「太綠」。此外,中國是否會放棄傷害台灣的作法也是個問題,例如還會不會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
馬英九在許多場合談到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重啟兩岸對話。許多國民黨員仍支持黨的終極統一主張,還有更多的人,甚至連許多非國民黨員,也希望台灣能強化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但有許多台灣人擔心這麼一來會讓台灣失去自主性,包括國家地位,甚至是經濟基礎。
就目前來說,投票結果已經顯示,多數人期待馬英九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新三不政策,能保護國家主權及生活方式。情況會如何演變,有待時間檢驗。
(國際新聞中心胡立宗譯)
(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