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2大紀元時報 《卡廷慘案》中那些不屈服的人們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4.02大紀元時報 

一個波蘭女人紀念對在1940年卡廷森林被殘殺的波蘭軍官。(Getty Images)

☉曾穎

在中文語境中,螳臂歷來是以貶義和負面的形象出現的。「螳臂擋車」在絕大多數時候表達的都是對不自量力者的輕蔑和嘲弄。

然而,在看完電影《卡廷慘案》之後,我對這個詞有了區別於往日的理解,雖然這個理解並不算有什麼新意,但至少可以讓我換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使原本熟視無睹的一切,有了一些新感覺。

《卡廷慘案》講述的是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並在次年將波蘭軍隊中的12,000名骨幹軍官殘殺於卡廷森林這一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像史上的眾多慘案一樣,由於種種原因,這段歷史被人為篡改和隱瞞,並險些成為無解的懸案。

關於《卡廷慘案》的歷史之謎和為破解它而遇到的種種周折與磨難,以及那12,000條鮮活的生命和殺死他們的凶手們的故事,不是這篇小文能記述的,我也不打算在這裡做無謂的嘗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找網路和書籍進行了解。在此,我只就電影中展示的幾段讓我感動的情節,來講講它是如何顛覆我關於螳臂的認識。

在影片中,有一群人,與他們對立面的黑暗勢力相比,他們的力量對比甚至大過了螳螂和車之間的差異。在這裡,我姑且把他們稱之為「受難者」和「凶手」。前者包括被殺的波蘭軍官及其倖存的家人,還有一些試圖將真實歷史記錄下來的清醒者;而後者則包括所有殘殺實施者及其幫凶,還有那些動用一切邪惡手段對真相進行掩蓋的人。

凶手們所擁有的武器包括冷酷的槍炮,撒謊的宣傳機器以及流放甚至槍斃等硬手段;同時還包括食物、優裕生活和陞遷機會等軟殺傷武器。這些東西,一方面對被統治者造成威脅和恐懼,另一方面對他們進行利益導向,讓他們回復動物的本能價值判斷,形成「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條件反射。

而受難者們擁有的又有些什麼呢?一顆不懼子彈的頭顱;一顆相信黑暗不會永遠統治世界的心靈;一份為說出真話不惜一死的勇氣;一段為保住證據不惜殺身之禍的傳奇故事。這些,在殘暴的敵人面前顯得書生氣十足,甚至在多數沉默和屈從的同胞眼中也視為迂腐傻氣。與巨大的邪惡相比,他們像螳臂一樣弱不經風。

「螳臂擋車」的可貴,不在於它能否改變車的軌跡,而在於向車表明一種態度——在我心靈深處,有你所粉碎不了的信念。你可以輾死我,但不能戰勝我。
在電影中,無數這樣的螳臂令人肅然難忘。

其一是卡廷慘案倖存者傑爾茨上校,因忍受不了和他有相同經歷的同僚們漠視歷史真相倒向凶手一方時,痛苦地選擇了吞槍自殺。

其二剛畢業的學生「野牛」,因為拒絕校方讓他修改自填的「父親被蘇聯人殺死在卡廷森林」履歷表,而選擇不領畢業證,並最終因撕毀蘇聯人的宣傳海報而慘死於巡邏隊車輪下。
其三是女孩安妮斯卡,為了將哥哥死於卡廷森林的真相保留下去,將其刻在墓碑上,最終因不願放棄自己的立場而被投入黑獄……

還有那些衝著蘇軍電影宣傳隊喊撒謊的婦人以及為保留原始證據而冒殺身之禍的法醫教授和學生們……

正是這些力量弱小的螳臂,最終為歷史的真相在幾十年之後被揭發而起了關鍵作用。也正是因為波蘭人有這樣的民族性格和基礎,才使上世紀90年代鐵桶一樣的威權政治被瓦解成為可能。

螳臂最終的力量和價值,在這時得到了最強大的釋放和顯現。小小的螳螂,因它的不屈,而使那些沉默著流淚哀鳴的待宰牛羊們顯得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