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3自由時報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馬英九將在五二○上任,並落實多項兩岸經貿開放的政見,但根據國安會在選後才修訂完成的國家安全報告表示,中國從未改變對台的敵意威脅,加上中國經濟體制欠缺足夠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在在使我國在中國的經濟活動充滿了非經濟因素的風險,為整體經濟安全投下巨大變數。
政治圍堵 壓縮我經貿空間
此外,中國對台的國際政治圍堵,已嚴重影響我國對外經貿活動空間,國安會因此在報告中語重心長建議,除了維護基本原則外,台灣不應為了外交角力而犧牲國際經貿活動,不應放棄任何可能突破的機會,只要能獲取參與或締結的實質利益,在參與或締結的形式上應保有彈性。
報告中強調,對於已參加的經貿組織,如世貿組織、亞太經合會、亞洲開發銀行,應積極提高參與的程度,甚至主導議題,以爭取台灣最大的經貿利益;對於尚無法參加的經貿組織或經貿合作協定,不可放棄任何可能突破的機會,或是逐步漸進,以具體貢獻證明我國參與的必要,或是將議題化整為零,以單項結盟創造合作空間,如此方能突破中國對台的圍堵。
對外投資 多集中對岸市場
國安報告指出,我國在對外投資與貿易上,高度集中於中國市場,自一九九二年以後,中國市場甚至成為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之一。二○○七年我國對中國(含香港)出口,佔全部出口比率已達四十點七%,再以我國接單、海外(主要為中國)生產的產值比重來觀察,二○○三年的比率為二十四%,之後短短的四年,揚升至二○○七年的新高點,達到四十六點一%,其中資訊通訊產品的比率更由四十五點四%,提高到八十四點三%,可見我產業外移中國情形之嚴重。
報告認為,經濟發展倚賴特定國家,有其潛在風險,而產業快速外移,更造成國內投資的低迷,導致就業機會遽減,結構性失業現象更持續惡化;在中國製造商品的競爭下,產業利潤面臨被迫下滑的威脅,政府財政收入也招致不利的衝擊,長此以往,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與核心競爭力將招致嚴厲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