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自由時報
記者彭顯鈞/特稿
隨著國會協商「透明」法制化,表面上,「密室協商」已告終,但這樣的轉變,有利於即將上台的國民黨政府,卻不利於民進黨的國會監督,政黨輪替後才出現這樣的演變,十分弔詭。
密室協商機制運作至今,已成為立院運作的核心,少數藍綠要角居中穿梭協調,掌握重大議案、預算的生殺大權,如今,協商被迫公開,大幅限縮私下「喬事情」的空間,藍綠要角們其實難掩失望。
然而,另外的疑問是,被迫公開的朝野協商,是否衍生出「會前會協商」的對策與變體,仍有待觀察;不過,以往立委關起門來進行預算協商時,各種不敢公開、不堪聞問的提案,以及充滿喊價式、利益交換、綁架要脅的過程,在協商公開透明後,將不復存在,算是好事。
協商過程透明化,立委難以藉由協商機制換取利益,可以預見,未來劉兆玄內閣上台後,只要巧妙安撫,應可擺脫過去同黨立委利益要脅的噩夢,也能順利駕馭國會多數,施政暢行無阻。
至於議案協商,未來朝野立場衝突的議案,只要藍營堅持訴諸表決,民進黨將無法再透過協商機制與藍營「議案交換」,甚至在協商期縮短為一個月後,民進黨更失去「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機會,民進黨國會監督的空間與力道恐怕更為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