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6大紀元時報
記者黃維助、羅添斌/特稿
民進黨八年來譜出的執政樂章即將劃下休止符,整體施政效能不彰,肇因於諸多因素,在「朝小野大」的困境下,不僅行政團隊本身作為出了偏差,又遭藍軍掌控多數的國會掣肘,在行政、立法兩院無法稱職扮演「車之雙輪」角色的情況下,扁政府執政步伐走來踉蹌,施政難有充分揮灑的空間。
重大議案 屢遭藍軍封殺
八年來,總統與國會多數黨均分屬不同政黨掌控,行政、立法部門的對峙僵局,衍生出嚴重的「立法滯塞」、「政策遲延」的執政現象;檢視行政、立法兩院互動歷程,面對手握法案審議及預算審刪大權的國會,扁政府推動的多項重大議案,確實遭逢來自國會藍軍的強大杯葛壓力。
舉例來說,被民進黨視為政治清明與轉型正義指標的重大法案,如訴求建立政黨公平競爭的「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草案」、設立專責機構強化肅貪成效的「法務部廉政局組織條例草案」,都曾創下在立院程序委員會遭藍軍封殺逾百次的紀錄,更遑論想闖過藍軍把守的委員會、院會等層層關卡。
至於扁政府編列的預算案,也遭遇藍軍在國會各種形式的「杯葛折磨」;像潛艦等重大軍購案,前後歷經兩年半才付委,九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更創下較法定時程延遲逾半年才通過的惡例,藍軍更透過凍結預算方式來箝制扁政府的預算執行與政策落實效能,經統計,這八年立院凍結的預算額度已逾八千億元,確讓扁政府吃了不少苦頭。
除了國會掣肘阻力外,民進黨執政期間,內閣首長頻頻換將,人事快速更迭,新人新政又各吹各的號,導致首長在短短任期中,不僅揮灑空間受限,也衝擊政府整體施政績效。
首長更迭 衝擊施政績效
陳水扁總統任內,前後任用六位行政院長,除任期達到三年的游錫堃外,其他幾任閣揆的任期都未滿二年,首任院長唐飛因與扁的政策不同調,不到五個月就下台;閣揆人事異動有如走馬燈,上層決策頻因人事更動而調整,也讓下屬的各部會施政充滿不確定感。
在主要部會中,財政、經濟兩部部長更替頻繁,成為內閣之最,據統計,財經二部在扁政府各動用六任部長;任期不到一年者比比皆是,有些首長位子都還沒有坐熱就得走人,個別部會因人事的過度更替,常發生「蕭規曹不隨」情形,甚至後任部長將前任部長決定予以推翻,重大政策無法維持其穩定性,連帶影響施政績效。
當民進黨於二○○○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迄今,八年執政期橫跨四屆國會,即使民進黨在第五屆與第六屆立委選舉均取得國會第一大黨地位,但始終無法籌組過半席次的執政聯盟,與藍軍多數掌控的國會衝突、對抗戲碼不斷上演,深陷藍綠對立的政治漩渦,終究難擺脫「分裂政府」的施政桎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