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6自由時報   政權更迭 扁政績總體檢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5.16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五月二十日,二度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結束兩任任期,成為台灣第二位卸任的民選元首,民進黨政府也將交出執政權走回在野。回顧過去八年,陳總統主政下的政府,其功、其過,當下大致可以做出總結,許多卻尚難定論,必須放在歷史長河中來接受洗滌與沖刷。總體而論,終結中國國民黨五十年一黨專政,獲致民主的形式,這是一段必經的陣痛過渡,台灣人有得、有失,或許是無可逃避的學習代價。

終結50年一黨專政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陳水扁交出了什麼成績單?台灣主體意識的成長與提升,應該是相對來說,最可受公評之事。兩蔣近四十年的中國臍帶,「民主先生」李登輝十二年雖完成「寧靜革命」,並無法全然切斷,阿扁在所謂「第三條路」的實踐歷經挫折轉折後,回歸到民進黨教義,所楬櫫的台灣化與本土化運動,並透過教育與文化的向下扎根,確實產生了可觀的能量。

「台灣」做為一個值得驕傲的自我認同標記,在陳水扁時代達至高峰,從護照加註台灣、國名敘述為中華民國(台灣)、國營事業正名、以台灣之名申請加入世衛組織、聯合國,這條主軸是清晰明確的。

人權評等國際肯定

其次,儘管第二任以過半數選票當選,這八年,基本上阿扁未改弱勢總統格局,朝小野大、藍綠對抗的政局動盪,固然令國人普遍對政治厭惡,但是在其治下,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人權維護的評等,則受到國際公正組織高度認可,美國「自由之家」新近發表「二○○八年世界各國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台灣媒體環境於全球排名第卅二,居亞洲之冠,為扁執政八年打出分數。

同時,公投法的完成立法,雖不能滿意,但三度的實施公投,讓直接民權的民主制度得以建立與實行,不能否定為不是進展。

民主主義的真正落實,在於多元與開放,就此,這些年,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不再是過去的政治與社會樣板,其地位獲得正視,文化受到尊重,權益不斷提高,為不爭的事實,不論其動機為何,這樣的施政方向有效深化了平等權。

然而,畢竟是時勢造英雄,阿扁善於主導議題、引領風騷的能力,相對也暴露了其短線操作、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點,一方面是選舉需要使然,為了順應民意不斷機動調整修改,反映在現實,正是政策反覆與人事更迭。

其根源的錯誤,則是國家安定的多數聯盟,始終無能突破困難籌組完成,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扁政府無法善用手上的一切資源,化解來自國會的掣肘,改變少數政府的先天限制,使得八年的解釋權旁落,因而進入更深的困境。

短線操作政策反覆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公投法被關進鳥籠,立委席次減半與政黨比例代表制;美國對台軍售的預算,至今依舊七零八落,清算黨產的諸多轉型正義法案永遠束之高閣,難脫執政無能口實。

當然,陳水扁總統對家人與身邊人的疏於管束,以致民進黨政府與「貪腐」直接遭劃上等號,更是台灣民主發展道路上最不可承受之重,此一領導威信上的破洞缺口,讓一個八年來無事生產、改革掛零、零和鬥爭的國民黨,輕易取得換人做做看的正當性,也輕鬆地高票當選。

近年一連三次大選的結果,已經成就出一個嚴重違反民主特徵的超級怪獸政體,那就是總統、國會四分之三、縣市版圖三分之二以及超過八成以上鄉鎮市長,俱由國民黨一黨囊括的權力集中,此等民主專制,拆除了監督與制衡的體制內機制,讓台灣進入一個隨時可能出現反民主逆流的高度危險中,業已廣為知識份子所深沉憂慮。

貪腐標籤重創威信

陳水扁八年留下來的是什麼?樂觀的人說,民主的水壩閘門被打開後,今後不可能有人膽敢關上,否則必遭洪峰吞噬;悲觀的人則說,黨外廿年奮鬥的祖產,已經被全部敗光,從頭歸零,民進黨能否免於泡沫?政黨政治何時恢復?已在未定之天。

這些互見仁智的論斷,可能留待二十年後再回來遠距離探看,或許比較能夠得到一個拿掉情緒、相對冷靜的客觀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