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0自由時報   獨立:愛爾蘭的核心精神 與馬政府談真正的愛爾蘭經驗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730自由時報   


馬政府提倡愛爾蘭經驗,令人啼笑皆非;馬政府的「開放、務實、鬆綁」和真正的愛爾蘭經驗完全相反。

愛爾蘭幾乎沒有具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它沒有能力像馬先生說的,到世界各地投資。所以,愛爾蘭「開放」的重點是吸引外商進來;愛爾蘭國內若有任何不利外商投資的法規,就要「務實」的「鬆綁」。這和馬先生更「開放」把資金與工作機會集中的往外送到一個不承認台灣主權的地方,意義完全相反。

愛爾蘭對外資的拉攏、低稅率、開放都始於一九五○年代,可是經濟奇蹟卻在一九八七年以後發生。因此,開放並不是愛爾蘭成功的充分條件。愛爾蘭奇蹟關鍵的是下面兩個改革:

第一、一九八七年以後施行的財政改革,大幅縮減財政支出成功;完全改變借錢、擴大內需、通貨膨脹,利率提高、景氣不佳、失業、內需不足、再借錢擴大赤字、債信不良、投資信心低落、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這和馬先生在台灣通貨膨脹、債台高築的當兒,未經嚴謹的審核就一擲千億、為達政治目的的擴大內需完全相反。

第二、以社會契約的方式,建立政府、勞、資三方的夥伴關係,並以之為降低所得稅負的基礎,造成勞工實質所得溫和增加,勞、資關係改善,減少經濟運作中斷。這和馬政府只拚對中國投資的開放,未考慮對勞工就業與福利影響的政策也是完全相反。

更關鍵的,以上這兩種改革是透過「塔拉軋策略」(Tallaght Strategy)來達成。一九八七年在野黨黨魁在「塔拉軋」地方向執政的少數黨承諾,只要對愛爾蘭經濟有利,在野黨不會為反對而反對。過去八年來馬氏的國民黨對民進黨的掣肘,也與愛爾蘭經驗完全相反。

獨立是愛爾蘭的核心精神。在經濟上不依賴、在政治上不受制於英國是愛爾蘭人永遠的夢。愛爾蘭的開放讓歐洲、美國的資金與企業走進愛爾蘭,讓愛爾蘭產品行銷全世界,擺脫對英國投資、貿易的依賴,達到了愛爾蘭人政治和經濟的真正獨立。馬先生的對中國的開放則是透過政治上的自我矮化,讓本來相當獨立的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經濟的依賴、以商圍政的結果,終將導致政治受制、主權淪喪。這是道地的反愛爾蘭經驗。

(作者林洽 為留美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