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4自由時報   後奧運症候群〞將為中國帶來經濟的〝低谷效應〞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814自由時報  

中國舉辦本屆奧運會,除了投下四百億美元經費,以及開幕式以人海戰術所動員出來的大場面,與絢麗的聲光效果,令人咋舌,其實在更深刻的底層,社會、政治的矛盾對立,與經濟發展遲緩,已經逐漸浮現,再也難以遮掩,於是國際間開始引發中國是否陷入「後奧運症候群」的熱烈論辯。

中國是否由奧運前的生機勃勃逐漸呈現疲態,論者固有不同立場與見地,但眼前中國前進步履漸趨蹣跚,後奧運症候群顯然已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發酵,卻是不爭的事實。國際社會,尤其是位於海峽另一邊,隨時受到中國潛在或公然威脅的台灣,絕不能忽視這個中國發展的重大轉折,亦不可似馬政府對中國一廂情願,方可在此關鍵時刻,預思應對之策,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依據歷史資料顯示,過去十一個奧運主辦國中,有八個在奧運過後經濟下滑,原因是在奧運舉辦之前基礎建設需求及旅遊業興盛,刺激經濟成長,而奧運過後經濟失去成長動力。然而,中國是否會罹患「後奧運症候群」?抱持樂觀看法的人認為,「後奧運症候群」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及舉辦城市在這個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關。因此,一些大國完全可以避免「後奧運效應」。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北京一個城市的經濟佔中國總體經濟的比重不大,並不會影響整體中國經濟發展。不過,中國直接與間接投資奧運達四百億美元,此一天文數字經費帶來的龐大商機引來國際企業追逐,在奧運舉辦前顯然為中國的經濟成長挹注莫大助力,因此若謂北京奧運之經濟規模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顯然不符合事實。

其實,中國從改革開放後,近三十年來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幾乎都達到兩位數,經濟規模快速增長,但最近幾年中國工資、土地上漲,環保、勞動法規嚴苛繁瑣,使外國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成本大增,漸不符合經濟效益,衍生回流母國的趨勢。因此在奧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漸疲軟,只能靠著二○○八年北京奧運、二○一○年上海世博會等海市蜃樓般的願景,一再施打強心針,勉力維繫經濟的高度成長。一旦京奧、上海世博會的畫餅相繼消失,中國將找不到經濟成長動能,幾十年來經濟成長若是從此出現盛極而衰的轉折,亦非不可想像。事實上,在奧運開幕前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針對「一旦奧運的金牌得主們離開北京,中國經濟還會繼續鍍金嗎?」的問題,即斬釘截鐵回答:「根據以往的經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更有人認為,北京勢必難逃所謂的「低谷效應」(valley effects)。

更重要的是,現在討論後奧運症候群,似乎緩不濟急,中國經濟在奧運前已經明顯走下坡了。中國今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只達一○.一%,乍看仍在兩位數之上,但已是連續四個季度下滑。而作為經濟櫥窗的股市、房市皆達腰斬地步。上證綜合指數在去年十月十七日達到六一二四點的歷史高點,一路下跌,加上奧運開幕後三個交易日即重挫十%,十個月總共下跌六成。今年上半年,充滿利多的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住宅銷售面積比起去年同期,大跌將近五成。而深圳、東莞等地的房地產今年亦皆重挫,輕者跌三成,重者掉七成,中國人民財富嚴重縮水。尤其,以股市、房市的不振,中國經濟成長率仍可達十%以上,此一數據是否可信,不得不讓人起疑。

尤甚者,中國即將面對的「後奧運症候群」,並非只是經濟發展的疲軟,而是中共政權統治的正當性,在物質方面乃是建立在高度經濟成長之上,在政治方面則是以愛國主義為護身符,大力鎮壓異議份子,壓制社會的不公與矛盾。一旦奧運結束,不僅經濟走下坡,嚴重衝擊中共統治的威信,而中共亦再無「一切為奧運」的堂皇理由,壓抑人民對社會公義、自由人權與自身權益的要求。如此一來,是否導致中共政權統治基礎的崩解鬆動,值得觀察。但對台灣人民而言,當務之急則是站出來監督、抗議馬政府一味向中國傾斜,不知懸崖勒馬的自殺路線。馬政府至今顯然冥頑不靈,此刻唯有台灣人民展現力量,方有自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