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1自由時報   胡、馬隔海唱和 台灣人民小心成為亡國之奴
向上 下一頁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日在「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紀念發表談話,強調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可以在國際、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在這篇談話中,胡錦濤不改對台統戰老調,但特別拋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經濟合作機制,以及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需求,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兩岸可經由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中國對台統戰經常舊調重彈,了無新意,胡錦濤此番談話,仍然未具有任何吸引台灣人之處,但馬英九帶領藍營重新執政後,治國無能,只知對中國片面傾斜,每天盼望的就是中國的「開恩」與「施恩」,而胡六條正中馬氏下懷,勢必加速馬向終極統一的路上前行。

回顧中國對台政策,始終是採取胡蘿蔔與棒子齊施,恩威並濟的策略。二次大戰後,敗戰的日本放棄台灣,但未言明、指定台灣主權的歸屬,加上台灣係由盟軍司令部暫時委託蔣介石接收,因此台灣與當時也是蔣氏接收的越南一樣,並非中國的領土,未來何去何從,應交由全體台灣人民共同決定,乃是昭彰的事實。然而,由於蔣介石在中國內戰慘敗,被逐出中國大陸,於是率領一干殘兵敗將竄逃台灣,並將台灣據為己有,在島上實施軍事獨裁統治,以延續蔣氏政權的命脈,而台灣也因此無辜被捲入國共恩怨之中。蔣介石與毛氏中國採取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中國對台灣亦施以「武力解放」、「血洗台灣」的恫嚇。

直到一九七九年,美中建交,但美台之間的官方關係雖然中斷,但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視台灣為實質存在的政治實體,並課以美國政府必須竭盡一切手段保衛台灣,免於外來的軍事威脅。中國見武力犯台無望,乃轉而對台展開笑臉,在一九七九年由中國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停止對金門砲擊,以溫情主義對台喊話。一九八一年,中共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提出「葉九條」,呼籲兩黨對等談判,丟出台灣保留軍隊、享特別自治權的誘餌。八二年進一步發展為「一國兩制」,自此「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形成對台灣統戰的基調,背後則是加強對台軍事部署,毫不放鬆武力犯台的企圖。自一九七九年,中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後,釋出廉價勞動力,誘使台商西進設廠,經濟統戰亦因之躍為重要地位。如今胡六條可說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經濟統戰」之大成,向本已意亂情迷的馬政府再施媚術。

從歷史考察,台灣不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乃是常態,偶有來自中國的勢力統治此地,亦皆屬於非法之佔有。然而,蔣氏政權固為外來政權,但到了蔣經國後期,已開始推動本土化路線,台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至此萌生新芽,因此蔣經國對中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三通直航之統戰,皆斥之為「共匪滅我之陰謀」,並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之三不政策,使中國對台統戰毫無滲透的機會。李登輝前總統主政期間,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國民黨外來政權的色彩褪去,台灣獨立更加成熟,一九九九年提出「兩國論」,使國際社會認清台海兩岸存在兩個不同國家的事實。再至二千年政黨輪替,本土政權執政,陳水扁前總統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中國統戰益加沒有發揮的餘地。

然而,馬政府上台後,一反選前連結台灣,強調他是選主權國家總統之承諾,去台灣化、去主權化,走向終極統一,成了馬英九兩岸政策的主調。馬政府經濟上向中國傾斜,外交上自動棄械休兵,文化、教育上重新高舉大中國旗幟,為搭起直航之橋,不惜門戶洞開,開門揖盜。

加上馬氏治理半年,已使台灣經濟衰退,民生凋敝,猶如人的體質虛弱,對中國的統戰逐漸喪失抵抗力,尤其馬英九與中國的一搭一唱,眉來眼去,已到了不再遮掩的地步,如今胡錦濤提出六條統戰主張,無論是和平協議、經濟合作協議、共同協商參與國際組織等,莫不與馬英九當下的作為與論調,相互呼應,隔海唱和,看來台灣人民再不覺醒,共同搶救台灣,恐將淪為亡國之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