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3自由時報
特派記者蘇永耀/特稿
台灣與印度有若干相似之處。同樣在二次戰後脫離殖民政府統治;同樣列屬民主國家且言論發達,印度全國每天有幾千份的大小報紙發行,一份售價不到新台幣兩塊錢,印度也自豪比美國還要媒體自由。事實上,台印間還面對共同課題,就是來自中國的打壓與威脅。
印度這幾年希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京背後反對;想加入亞太經合會(APEC)會員體,中國則要讓印度宿敵巴基斯坦也進來,稀釋影響力。更不要說中國對印度北邊阿魯納恰爾省的領土主張,以及多年未解的邊界衝突。
另方面,中國也不斷透過經濟援助與軍事合作,強化與印度鄰國如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關係。近幾個月中國以保護索馬里亞海域商船為名,高調派遣海軍航經印度洋,圍堵之勢讓印度深感芒刺在背。
台灣應有新的戰略思考
當外界以「印度象」與「中國龍」的形象描述兩國實力,也說明在地緣政治上,正在崛起的印度與中國,都在等待下一刻「熱帶氣旋」的上升,想要宰制對方。台灣應思索如何站在有利的戰略位置,而不是一味倒向中國。
印度的戰略思維很清楚,要對中國進行反圍堵,除美國為重要伙伴,另個結盟對象是日本,台灣亦居關鍵位置。
預定明年展開從首都新德里到孟買之間長達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工業走廊(DMIC),就是與日本合作。其間將規劃高速公路、鐵路、海港及工業區等建設,勢必成為印度下一波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台灣應及早思考如何參與。
印度表面不願因台海議題開罪北京,但私下不諱言重視台灣的價值。最近兩任印度駐台代表從過去的退休大使改為現任外交官,顯示印方希望更精確掌握情勢。台灣無論在分散風險,還是擴大國際交往,台印關係應更努力經營,只是台灣做的功課還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