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1自由時報   黨國供養制度 繁衍范蘭欽們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321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范蘭欽」事件挑動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核心問題至今鮮有人觸碰討論。台灣民主化路程走到今日,不能繼續停留在有寧靜無革命的迴避之中,有必要勇敢且健康的揭開傷口清創,才可能癒合化解隱藏在潛意識的對立戾氣。

少數外省人為何有優越感?這是「高級的外省人」事件發生後應深層探究的。「范蘭欽」引發的波濤,表面上是族群問題,裡層則是少數統治階層當年為鞏固統治,建構的「黨國供養制度」使然。

「外省人」的優越感出於自發性者少,大抵為少數統治階層鼓動而出,一方面透過教育形塑「外省人」比較「高級」的「價值」,例如打壓台語;另一方面則透過以特權為本質的「供養制度」做為其優越感的物質基礎,這才是根源要害。

兩蔣四十年威權統治建立的「黨國供養制度」,配套完整且盤根錯節,當時對隨蔣家遷台的軍公教家庭與人員,每月發給糧票、油票等生活配給,孩子就學有教育補助,更不用談犖犖大者的十八%優惠存款。許多既得利益者今日以當年軍公教清苦為由視為補貼,其實與「本省」的地主相較或許如此,但比之當時社會上更廣大的台灣勞農階層,這種自辯完全站不住腳。

在求職上,例如為國民黨權貴子弟量身訂做的甲等特考,成為留學返國後直取高官的直達車;高考設置三十五省的省籍錄取配額,以優先取用「大陸各省」子弟;軍隊與情治體系以「忠誠」過濾壟斷之外,並以軍人特考協助轉佔文職,如此在人才進用上的種種不公平設計,使得「高級的外省人」在謀事的競爭基礎上先人一著。現在政壇上所謂的「外省菁英」們,從馬英九以降,當年曾靠「特考」走後門鑽小洞的,如過江之鯽。

國民黨要穩定這種「黨國供養制度」,當然要有一套對這塊土地與人民進行剝削的經濟制度,例如當時對農村的肥料換穀及稻穀收購制,就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一方面在必要時穩定糧價,另一方面剝削農民來照顧軍公教體系。

在這樣的「黨國供養制度」下,階級自然而然形成,「外省人」佔最上層,若干進入這個制度內的「本省人」其實被放在底層,這群被供養者的優越感因而叢生,缺乏自省者甚至鄙夷被剝削者。至於不在「供養制度」之內的廣大人民,則在物質與精神上淪為雙重弱勢,直至今日還要被一句「高級的外省人」的「反諷」二度傷害。

諷刺的是,「黨國供養制度」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尚未根絕,繼續危害民主品質,國民黨選前一套,選後死抱龐大黨產不放,以持續吸吮不公平競爭的甜頭,正是「范蘭欽」最可怕的遺緒之一!

郭冠英算什麼?台上一大堆包庇、維護郭冠英的「黨國供養制度」造就的權貴們,他們集體化身為「范蘭欽」的行為,才是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