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8自由時報   馬政府不能繼續蠻幹與硬幹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418自由時報  

我國海基會與中國海協會今天舉行預備性磋商,商議第三次江陳會談議題與行程。除了極具爭議的開放中國資金前來,各方普遍關注的雙方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議題,也將觸及。ECFA按經濟部長尹啟銘的說法,還在政府委託研究階段,完整的評估報告尚未出爐,馬政府卻已大力推銷,強要台灣人民接受;要凸顯馬政府的蠻幹與硬幹,這真是最具體的例子。

執政者蠻幹、硬幹,如果做出政績,人民也許「雖不滿意、勉強接受」。但是,馬政府上任將近十一個月,台灣除了國家社會被推向中國併吞的邊緣,經濟民生也陷入歷來僅見的危機。一向受財經界重視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天大幅下修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九.一二%,全年負三.五九%,失業率五.八八%。如果這些估測成為事實,都將是歷來最糟糕的經濟數據,顯示我國在馬政府主政之後,經濟狀況江河日下的極度困境。儘管經濟危機不無國際大環境因素,馬政府無能、自大且脫離現實,厥為最大肇因。

以ECFA為例,馬政府不僅於必然損及國家地位一事,對本土民間團體與在野黨的強烈關切充耳不聞,即使有關ECFA勢必重創台灣農業、傳統製造業、電子業,掉入「一中市場」等嚴重後果,也視若無睹,反而慫恿大財團出面為之鼓吹。如此「高估獲利、低估風險」,有人以「販賣連動債」形容馬政府促銷ECFA,至為貼切。事實上,馬政府一意孤行,事證罄竹難書,同樣受矚目的消費券也是其例。其發放之前,各方即質疑,消費券在公眾經濟信心低迷的情況,只能取代原先的支出,絕少刺激額外消費;且若購置外來產品,亦無助國內產業。馬政府仍執意發放,且動員政媒勢力為之吹噓,如今績效何在?

總統代表全民普遍利益,主政者必須從大局著眼,捍衛國家利益,追求全民福祉,這是民主憲政的基本道理。正因如此,馬政府在處理類似ECFA等中國政策事務,既不應受制自身「終極統一」意識形態,也不能只偏聽大膽西進中國的商人發言,必須傾聽社會公眾普遍心聲,從實際行動抗拒中國經濟攻勢,以深耕台灣、布局國際,取代「經濟鎖定中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不應只是用來騙選票的口號。

同時,面對當前嚴重的經濟困境,主政者除了做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未來經濟回春奠定基礎,更不能只知花錢而導致財政惡化,債留子孫。特別是產業政策,必須在現今困局中重新校定。多年來,我們的產業政策,寵大嫌小,重科技輕傳統,強調海外布局蔑視國內生產,其結果是,辛勤投資且扎根台灣的廠商,反而不如西進中國受到青睞。當前經濟困頓,讓國人清楚看到,所謂高科技產業,平時集經濟、社會寵愛於一身,對就業與均富貢獻實遠不如預期;而其一旦需要政府紓困,動輒需要數百億元。相形之下,孜孜矻矻耕耘台灣且從業人數最多的中小企業,從傳統生產事業到網際網路時代創新事業,仍然是創造就業機會、增進經濟活力及信心所應著力的重點。從而,政府在提出刺激經濟景氣方案時,必須務實地把中小企業列為創造就業機會的優先考量:同樣花一塊錢救經濟,用於輔助中小企業,其效果相對高於大型企業,尤其是資本密集的大型企業。

從ECFA到產業政策,台灣人民所要求主政者的,無非謙卑地傾聽人民的聲音,務實地評估利弊得失,拿出有效的掙脫經濟困境之計,確保國家與經濟自主。執政績效不彰、民意支持度低落的馬政府,如果不此之圖,不僅要繼續面對外在的考驗,來自人民的內在嚴厲挑戰,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