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0自由時報
記者范家瑜/專題報導
台灣藥廠除了面臨健保調降藥價的壓力,對外也將逐步面臨中國製藥產業的威脅。雖然目前就品質與技術來看,都是台灣藥廠佔優勢,但是從營運成本、臨床試驗與規模來看,本土業者已經警覺到威脅正步步逼近。
金融風暴雖然對生技產業的衝擊相對較小,但是根據經濟部技術處(ITIS)的觀察,整體藥品市場的成長將趨緩,預估今年全球藥品市場將維持去年水準,達八千兩百億美元,經濟景氣衰退再加上新藥開發不足,各大藥廠近年紛紛以降低藥物、生產與營運成本為優先考量,也讓印度與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製藥產業迅速崛起。
由於中國並不是重視人權的國家,「人命不值錢」之下,讓許多藥廠將臨床試驗轉往中國進行,東洋董事長林榮錦表示,中國藥廠對台灣製藥產業來說的確影響很大,除了成本因素,還有就是生命價值與人權未如其他國家重視,因此臨床試驗成本較低,許多跨國藥廠已經紛紛轉往中國發展。
林榮錦坦言,中國製藥產業發展很快,若台灣藥廠不能正視中國大膽且開放的臨床投入,未來會很辛苦,他也預期中國學名藥將有二十年的黃金期。
台灣還有十年技術優勢
永信董事長李芳全則認為,相較於中國,台灣製藥產業還有十年技術優勢,但未來切入中國製藥供應鏈、人才及市場的資源整合,恐怕也是必然的趨勢。
雖然中國學名藥廠目前還是以中國本土為目標市場,還未跨足國際市場,但是業者也擔憂,未來只要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是歐盟EMMA認證,恐怕打入國際市場只是早晚的問題,台灣藥廠雖然目前擁有領先的品質與技術,但是提早與國際接軌已經是當務之急,政府的輔導與政策協助也將是關鍵的因素。
他透露,這幾年,國內製藥業也一直推動跨企業聯盟,但還有賴互信基礎建立,才可能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