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8大紀元時報
◎趙芷菱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天地神明為鑒,我誓言…」這句話常見聞於前人為證明自己的決心或為信守承諾,慎重地對天地起誓用語,然而這句話的淵源由來為何呢?
中國皇帝號稱天子,與皇上匹配的是皇后,天為「皇」,地為「后」,陽天為乾,地陰為后,古代萬事都講陰陽相對、相生,所以就有了皇天后土之說,也泛指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
為什麼拜土地公
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李乾朗副教授就他的研究表示:『土地公是以前社稷神的一種,「社」是社會,「稷」是農作物,土地上有農作物之意。古代認為土地滋長萬物,萬物仰賴土地才得以生存,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拜,但土地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地上有天,天地並存,台灣俗話稱「天公地母」,天是公的地是母的,天地交泰,天雨滋潤土地,土地滋長萬物,人存天地間,上敬拜天公,下禮拜土地公;以前行結婚典禮,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結婚人生大事,首要稟承天地神靈。
傳統的土地公廟很矮,不會比人高,為單開門。一般帝后級,如保生大帝、天后宮為五開門,將軍、王爺等為三開門,土地公只能開ㄧ門;後來人們變相的給土地公加爵升官,擴建為三開門,以示對土地公恩賜的感念。
在臺灣,土地公廟較中大型的以「宮」、「廟」稱之,如稱福德宮(廟)或福安宮等;較小型者,則以「祠」來稱呼,如福德祠;也有些非常簡樸、低矮僅供神尊遮風避雨的小屋子而已,沒有任何名稱者。
土地公、境主公、城隍爺的職掌
對掌管土地範圍大小位階的神衹,李乾朗副教授談到:『台灣常用的一句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或「水頭水尾土地公」,有村莊就有土地公,天圓地方,東南西北四方稱四方土地公,任何一個村莊最少都有四個土地公。
管理一個村(里)小範圍的就是「土地公」,管理一個社區範圍的為「境主公」,管理ㄧ個市鎮、都市範圍為「城隍爺」,三者都是管理土地之神,而以「城隍爺」的位階最高,如管理台北縣的稱為「縣城隍」,台北市(台北府)稱為「府城隍」,再大為管理一個省會,稱「都城隍」,位居新竹的「都城隍」是全台惟一的、位階最高的城隍爺。』
台灣「都城隍」的由來,李乾朗副教授也略述:『清代新竹有一個預言,傳說將有大災難降臨當地,居民們非常惶恐,竭誠祈求玉帝福祐以解厄,受到玉帝垂憐,特將新竹「縣城隍」連升三級成為「都城隍」,以資抵擋邪魔;果真免去了一場災難,新竹「都城隍」自此香火鼎盛,成為全台最大也是最壯觀的城隍廟』。
『現在社會上掌管戶籍的是區公所,就像是城隍廟、東嶽廟的職能;而土地公的職能,就跟管區警察是一樣的。』這是李豐楙教授對掌管戶籍神的表述。
土地公與灶君、地基主,天神與地祇的差別
『在天為陽神,下地為陰神,然而陰神也不全是壞的,不都像閻羅王一樣可怕,舉凡土地公、境主公、城隍爺、灶君、地基主、財神爺等都屬陰神。』李乾朗副教授解釋道。
灶君,又稱「灶神」、「灶王爺」、「司命灶君」,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李豐楙教授談到:『以前使用老式灶生火煮食,所以稱「灶君」,現在電器化以後,使用瓦斯爐、電磁爐,但有人還是會貼「司命灶君」的紅紙用以祭祀,其實使用灶和瓦斯爐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信仰並不會因此而改變。漢朝以後,灶君成為監管每戶言行是非善惡的「監察神」。而有不同於土地公的職能──管理這家所有的住居跟福氣』。
傳說灶神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各家各戶的是非善惡,讓玉帝做為賞罰的依據。因此在這一天,大家都會祭拜灶君,希望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以招福避禍。
『地基主,指以前居住該宅,已經過世的先人,又稱為「宅基神」。』李豐楙教授解釋道。一般新居入宅時
要祭拜地基主,有些地區則與拜福德正神相同,每月初二、十六都有祭拜地基主,敬拜之供桌不宜太高,據悉地基主的身材較為矮小。
李乾朗副教授談到:『一般蓋大樓之前要舉行動土典禮,一為祭拜土地公,一是跟地基主打招呼。傳有建築工地會開挖到ㄧ堆白骨,通常給其撿骨後蓋一小祠安奉,以期工程平安順遂,此類的無主孤魂野鬼,稱「有求必應公」。
地基主比土地公位階還小,為ㄧ塊地的主人,任何一間房子都有一地基主,假如這社區有200戶,地基主也約有200個;在香港、澳門地區,很尊崇一塊地的神,稱「土地龍神」,每一個牆角都有供奉,就是地基主。』
陽宅開工叫「動土」,稱「破土」為陰宅。動土儀式的用意在於祈求興工順利,告知掌管這塊土地上的神祇、鬼神,將在此地興工建宅之意,並藉此驅逐煞神與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