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0大紀元時報
中國問題專家、現任美國《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博士。(大紀元)
陸資來台
程曉農:經濟滲透大於實際效益
【記者秦雪/採訪報導】著名經濟學家、前中共領導人趙紫陽重要智囊程曉農認為,中共鼓勵大陸國營企業來台投資,但因為台灣市場已經飽和,並不缺少外來投資,再加上陸企缺乏技術優勢,來台投資未必真能取得效益。目的還是透過經濟滲透,最終達到政治上的目的。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台商如何判斷大陸經濟
回顧民進黨時代,企圖將本土企業保留在台灣,避免對大陸經濟有過高的依賴,主張「戒急用忍」,但是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並不成功。台灣企業面臨工資上漲及台灣市場窄小的問題,和日韓企業有相同的衝動,到大陸降低成本、擴張市場,企業的願望不論是民進黨或是國民黨執政時代,都是很難控制及支配的。
實際上,台灣赴大陸投資的企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密集為主的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及沿海一代,過去一年,受到大陸經濟環境迅速惡化,接不到訂單,中小企業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有1/5的企業宣布要關閉或撤退,趨勢還會持續發展。
真正在大陸比較活躍、姿態較高的大企業,這些企業不乏有日本資本的背景,當日企赴大陸投資時,台商不得不跟進,像奇美電子受到日本三井集團影響進軍大陸。大型企業不一定受到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大陸本身市場的萎縮,卻會使他們的營收大幅下降。
所以,關鍵在於,台灣企業如何判斷大陸經濟的未來走向?他們將影響台灣的政策。但是現狀是,企業與企業間、企業和學界、短期眼光和長期眼光的判斷都不同,很難指望每個人都從長期眼光、有戰略性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特別是很多企業運作,本來就是短視的。
先經濟後政治 v.s. 以經導政
中共鼓勵大陸國營企業來台投資,但實際上,大陸企業未必能在台灣正常擴展,因為台灣市場已經飽和,並不缺少外來投資,再加上大陸企業缺乏技術上的優勢,陸資投資台灣未必真能取得效益。長遠來看,陸資來台目的還是透過經濟滲透,達到對台灣經濟長遠的影響力,最終達到政治上的目的。
目前馬英九政府主導的政策,最大的危機在於,把中共的善意和承諾當真,忽略從骨子裡,中共就是一個崇尚武裝力量、崇尚強權的國家。期盼透過「先經濟後政治」緩和兩岸關係,但這只是台灣單方面的意願,不代表中共會跟著台灣的指揮棒走。
事實上,中共對台灣的經濟興趣,遠小於政治謀略,「以經導政」以經濟來影響帶動其政治謀略,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楊建利博士在波士頓辦公室。(記者秦川/攝影)
楊建利:當心腐敗風氣也進來
【記者吳涔溪/採訪報導】在馬執政周年,越來越多人拿香港比擬台灣的前途,旅美民運人士、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楊建利表示:以陸資進入香港,造成香港腐敗的現象來看,陸資來台應重視制度性防範,同時要特別留意陸資對媒體的掌控。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陸資來台短期內會對台灣經濟增長起到正面推動作用,但是以香港為例,陸資入港後,再加上中國官方政治勢力的介入,原本廉潔的香港,在短短幾年之間,逐漸地腐敗。
陸資在中國大陸習慣按照和官員搞腐敗關係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加上中國大陸不是正常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台灣的法治及當政官員是否會受到陸資影響,把壞的風氣帶進來,這一點相當值得觀察。
過去陸資在美國等法治國家並不成功。現在轉到非洲,非洲同樣是人權災難帶來的低成本,不需要考慮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經濟成本很低。現在陸資來台,是否會如魚得水或因不適應而撤資,這是測試台灣是否堅守法治,我們拭目以待。
事實上,中共開放陸資來台有一定的統一步驟,帶有政治任務,這種政治任務首先表現在統戰作用上,透過資金流入使得台灣的商人和民眾更願意向大陸靠攏,最終走向統一。
其次,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陸資進去後,媒體慢慢會被買通。或許不是透過收購媒體,而是用買廣告的方式,讓媒體習慣於依靠陸資的廣告收入,等到依賴日深,就可左右其報導內容,以撤廣告作為威脅。如此,台灣的新聞自由將受到陸資的侵蝕。
陸資來台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台灣民眾要運用手中權力對陸資進行限制,涉及到台灣的安全問題,不只是國防,還包括環保、投資環境、言論自由等,加以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