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自由時報
特派記者蘇永耀/特稿
訪問過香港的馬英九,原本有一定的人氣,但從去年五二○上台後,刻意與海外民運、香港民主派、達賴喇嘛流亡政府等保持距離,所包裝的政治形象隨即破功。馬處處顧忌北京的舉措,也讓港人漸把他與特首曾蔭權類比一塊。
曾蔭權擔任特首前,歷經財政司、政務司等高官,與馬英九的行政經驗差可比擬。兩人的文官特質,都比較像聽命行事者,而非擘劃者;但也都不信任民主。像曾蔭權說過民主太多會成文革的謬論,與馬英九當年用文革來反對公投,是一樣道理。這些共通點,面對中國的政經部署下,兩人的腳步也趨向於一致。
在政治上,曾蔭權事事請益北京,絕不貿然出頭,如同對六四的評論還脫口肯定,而被港人痛批出賣香港利益;對於特首與立法會議員的普選時程,從之前信誓旦旦要在任內兌現,到如今沒有時間表,都是配合北京行事。
馬英九亦復如此。選前高舉台灣主體,說燒成灰也是台灣人;還對去年中國鎮壓西藏事件,表達不惜退出北京奧運的態度。但也不過一年時間,嘴巴裡就只有「中華民族」;政治還未統一,就先乞降接受文化一統。今年六四馬肯定中國人權的一席話,更是被當成「台灣特首」的具體代表作。
兩人在經濟上的表現,也令人詫異有高度的相似性。為提升經濟,香港選擇與中國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單方面向中國要求經濟好處;馬英九此時也正推動兩岸簽署ECFA,同樣也是要求對岸多給些經濟利多。
按照曾蔭權與馬英九兩人的邏輯,中國是世界工廠也是主要市場,既然避不掉,乾脆一頭擁抱。
然而,當年同樣列名亞洲四小龍的南韓與新加坡,為何沒有採取同樣的發展策略?相反地,南韓現對台灣投靠中國經濟的作法,惕勵在心,並積極與美國及東南亞國家開拓貿易關係,以國際化打破邊緣化困境。
可嘆的是,明明中國對台灣及香港這兩個地方,是最具民族野心,但曾馬兩人還是偏向虎山行。如今港府想擴大台港交流,從北京對台策略,這固是雙重保險,另就外界觀感,台灣已漸香港化,馬英九與曾蔭權也愈來愈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