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大紀元時報  大學生過剩?產業結構畸型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701大紀元時報 

有人說,中國大學生太多。但據2005年大陸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大陸專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18%,只及發達國家平均數的1/4。發達國家從事製造業的高級技術人才高達40%以上。而大陸大學生的比例只有4%左右,相差近10倍。

美國《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認為,中國如果真的經濟起飛,走正常工業化道路,大學生會供不應求,但事實正相反。中國大部分高科技產業是零件組合,只需要工人裝配,只需幫外國主管解釋圖紙的技術員,外商也因知識產權無法保證,而不願投資產品研發,結果無論是高科技企業、技術密集性企業,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工程師都沒有用武之地。

縱觀工業發達國家,譬如日本或東亞四小龍,開始都是先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企業研發能力增強,產業素質不斷提升,就此擺脫了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在美國,GDP達4%,企業就會到名牌大學「預訂」大學生。

原為中國農村體制改革研究所的程曉農說,中國的麻煩在於,中國單純的依賴勞動密集性企業來維持經濟增長,產業素質沒有隨著外資引進,發生根本的進步。這是很弱的畸型產業結構,缺乏自身持續發展的能力,完全依賴於外資帶來的零部件和外商的銷售渠道,沒有自己品牌和技術研發。一旦國際市場及外商投資意向發生變化,經濟大幅度震盪就不可避免。

就業難:中共治下死結

長期以來,中國青年的就業問題,中共當局從來就沒有切實的加以規劃、解決,1960年代,把知識青年趕到「廣闊天地」;1980年代,把回城青年推給社會,因商業開放,這些青年得以在外資或各種企業就業。又過20年,當局把「待業青年」推給大學,只是延緩了失業潮的出現。

實際上,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工業就陷入不景氣。工業部門不僅無法吸納大量新雇員,而且吐出數千萬下崗工人,工人40至45歲就退休也是全球獨有。就在此時,當局推出大學擴招政策,年輕一代開始變相自費「就業」。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GDP增速居高不下。有分析家稱,中國GDP發展的主動力是國家和地方的硬體投資,大學擴建也是貢獻之一。這些名目繁多的建設項目是地方官員的「政績」,也是各層相關人員提取回扣,收受賄賂的重要渠道,因此,中共官員們樂此不疲,一個又一個「面子工程」震撼世界。

而對於重大民生問題,扶持中小企業、解決民眾就業等,官員們卻沒有興趣,政府撥款大都流入修各種地標性建築,修公路等這樣的「政績工程」,地方官員不用對老百姓負責,民間呼聲再大,全都沒聽見,直到問題越積越多,「就業難」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這種制度性的統治下,大學生或年輕一代的就業能有「解」嗎?

(以上文章整理自《新紀元周刊》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