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4自由時報   中國謀台 王毅先露兩點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704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國台辦主任王毅最近露了兩點,哪兩點?一個是開放台灣海峽中線,以補兩岸直航航班不足的問題;二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CBM),撤飛彈的事就不難解決。這兩點的起心動念讓人一覽無遺,剛好可以與呂秀蓮認知的「大陸領導人思維不斷地在改變」做個對照,中國真的變了?其何者不變?豈是台灣若干人士講的這麼簡單!

海峽中線,就其形成的歷史,很清楚具有軍事與政治上的雙重意義。

這條產生於一九五一年美軍協防台灣時期的假想線,當年約束的是美中台三方機艦互不越雷池一步的默契,美方要求台灣不得過線挑釁,但一旦中方有侵略性行動時,美軍則負責協防台灣,這條線既是台海近六十年來安全的警告線,更標舉了美國在台海的角色,以及台灣與中國各自分立的事實,儘管台美協防條約已不存在,但戰略形勢基本上更易不大。

王毅藉著台灣立委要求增加航班的經濟性問題,提出不在同個檔次、格外敏感的開放「中線」提議,這是一個擋箭牌,也是個試探,他企圖直接觸碰台美政軍同盟的神經,要馬政府給個說法,也就是說,對岸在兩岸和平的大帽子下,要求馬英九要經濟好處不能迴避拖延政治問題,這與近來中方一再公開催促政治議題的時程是相符的理路。

由此看王毅露的第二點,撤飛彈的前提是CBM,說穿了,這CBM是台灣在飛彈威脅下的產物,雙方地位迥如雲泥,這是先發制人的定調;其次,就實力現實,CBM通常是旗鼓相當的兩方藉必要的透明與互信來降低誤判與戰爭的可能,這與台海軍事現狀根本是兩碼子事,一個只有防衛武器的羽量級國家與擁有不斷擴增攻擊性武器的重量級對象簽CBM,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中方會同意簽署,那就是台灣繳械。否則,中方大可自行公布日益增長的國防黑洞,何須直路不走繞遠路?由此不難看出CBM在中方腦中的圖像。

王毅的大掀私密,說明在手法的千變萬化中,一個本質始終未變,那就是謀台、取台,台灣的朝野政客若炫目於中國軟硬靈活操弄的戲法,就以為中國變了,那是膚淺到了極點;同樣的,台灣若只會用一招,不論是直接反射的倒貼或抗拒,去應付一個正在快速進化的對手,那麼被收拾解決的時間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