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7自由時報   可疑的評估報告 可疑的專業調整/ECFA 急急如律令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807自由時報   

馬政府早已定調兩岸非要簽署ECFA不可,又拒絕將簽署ECFA與否交付公民投票決定,乃於事後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經院)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研究,企圖假學術研究機構之手,為其既定政策背書。

果不其然,最近中經院完成的研究報告,就特別強調ECFA的必要性及其對台灣總體經濟的正面貢獻,不但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提高一.六五%至一.七二%,而且就業人數也可淨增加二十五.七至二十六.三萬人。

不過,中經院還保留了一點學術良心,在其原始研究報告中,還指出台灣某些個別產業將受到負面衝擊,其中生產金額減少幅度較大者依序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約減少七十六億美元;減七.二四%)、其他運輸工具業(約減少二至四億美元;減三.四九至三.六○%)及木材製品業(約減少一億美元;減三.九八至四%)。

然而,儘管這些量化評估的數據已經高估正面效益且低估負面影響,馬政府還是不滿意。因此,在研究報告出爐後尚未公布前,經濟部要求進行「專業調整」,主要是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對於因模型假設生產資源固定之限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予考慮。例如,經濟部認為,兩岸已是WTO資訊科技協定參與國,電子資訊相關產品多已零關稅,模擬結果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為受損產業乃因模型資源排擠效果造成,故將產值變動率歸零。然後,經濟部就於七月二十九日公布經過如此「專業調整」後的研究結論,宣稱簽ECFA具實質且正面經濟效益,不但經濟成長率將提高一.六五%至一.七二%,而且就業人數也可淨增加二十五.七至二十六.三萬人,沒有增加失業之疑慮,完全略去負面影響部分。

其實,這種報喜不報憂、誇大經濟效益又隱匿經濟成本,正是馬政府一貫的作風。如果經濟部這隻政治黑手伸入學術專業的「專業調整」理由可以成立的話,豈不就表示擁有院士級的中經院還不夠經濟專業?或是中經院所用來評估研究的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並不適用於台灣?如果「資源排擠效果」不適用於台灣,則應修改模型的假設,全部重新評估,而不是只把負面影響最大的產業之負面效益人為調整為零,破壞模型的一致性!擁有院士級的中經院竟然屈服於如此的「專業調整」,夫復何言!

(作者王塗發 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