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2自由時報   ECFA 風險更集中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912自由時報   


近期商業周刊以「能讓你發財,也能讓你失業,非懂不可ECFA」為封面故事,詳述台灣簽署ECFA的得失,但刻意編排跨頁插圖的大天平,明顯傾向「利多」的托盤,不言可喻。

商周主要的數據來自中華經濟研究院,文中並直接引用其部份內容:「台灣石化業因中國的石化原料平均進口關稅六.一七%降為零,將有助於我國取代日韓原有三十八%之市占率,多出了約三百八十億美元的市場,折合新台幣約一.二五兆。」

在未確認數據的可信、可能下,商周立即就兆元效益畫蛇添足:「一口氣多了一個兆元的產值!台灣兩兆雙星喊了這麼多年,其中一個兆元的面板業還在努力掙扎求生中。但只簽個ECFA,石化業就能多個一兆出來,哪個政府會不想多簽幾個!」

然而,現況是這樣,未來發展會如此嗎?絕不!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教授受訪時曾表示:「那份研究的假設是,中國對其他國家的關稅是九.一%,而對東協加三(中、日、韓)是零。不過,根據二○○七年的資料算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實際關稅只有一.九五%,因為有一些高關稅的項目,它的貿易量其實很少,而且很多產品是可享有出口退稅。台灣產品課稅可能還不到一.九五%,因為台灣賣到中國的產品是加工後再出口,稅還要更低。」

商周可能不知道中經院的氣球已被人戳破,專業上,「平均進口關稅六.一七%」是反映事實的「加權平均」?還是各品項稅率加總後的「算術平均」?沒有確認。實務上,來料或進料加工再出口可以減稅也忽略,讓人不解。

至於簽了ECFA可取代日韓,更是天方夜譚!日韓企業不可能坐視市場流失,一%左右的關稅差額絕對可以吸收(反之,台灣亦然);且晚些也將是東協加三成員,怎會就此拱手讓台?該報告原要凸顯台灣早簽ECFA的好處或急迫性,反而自暴其短。再說,台灣合計日韓的佔有率將高達五成三,中國會不計風險集中籌碼於台灣?就算是,台灣短期內也不可能增加三成多的產能!兆元產值根本隔空抓藥!

ECFA所以讓人惴惴不安,是因為它將台灣的風險更集「中」,且是不可逆。這樣攸關全民未來命運的最大決定,取得共識的方法、管道有很多,誠實為上策。中經院連哄帶騙,莫非是為馬背書的心虛?一哥、發嫂,別上當了!

 

(作者林尚榮 為上市公司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