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9大紀元時報  緣起緣滅 《醫生》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009大紀元時報  

 

◎溫碧謙

人生的際遇難料,緣分無時,難以強求,緣分來時,難以阻擋。1982年出國,希望能在內科學深造。陰錯陽差,或說是因緣際會,在許多貴人相助之下,以一種「隨緣/不強求」的心情,進入了放射腫瘤科的領域,沒想到竟然誤打誤中的深深愛上這一專科。1996年,在我事業最高峰,準備教授升等時,兒子昱和猝死,離開人世。生命中,你會碰到什麼事,總是難以逆料。

放射腫瘤科醫師在醫師群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他的病人大多是帶著癌症的診斷來到門診,除了在扮演醫師諮商的角色外,很多時候是在為病患決定治療的方向以及放射治療的內容,他和病人的醫病關係與其他腫瘤科醫師一樣——「治療結束」並不表示醫病關係的結束。治療結束是長期追蹤及最終驗收治療結果的開始。所以治療是否成功或失敗,起初不得而知,只能以「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情來看待,多多禱告。

癌症的診斷迫使一個人必須面對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中,除了「生」與「怨憎會」以外的五種苦楚。人會老,治療本身,尤其是化療與放療,使人老化得更快。癌症本身是大病,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及併發症是另外一種病痛。癌症的診斷迫使一個人面對死亡的威脅,而很多時候,癌症帶來死亡。

面對如此大的苦難,如何幫助病人度過此劫,乃是醫生很重要的課題。病人絕望時,藉由去想或做一些可以讓周遭的親人愉快的事情,來重新找到生命的力量,這是一種布施。我們活著因為有愛,有愛所以能捨,能捨所以能給,能給是一種自我的肯定,是一種生命力量的表現。所以站在醫生的角度來看,癌病的治療,雖是最重要,也只不過是幫病患度過苦難的其中一環而已。

醫學雖進步,仍然有它的極限,醫師是人,面對不斷復發的癌症,也有技窮的時候。什麼時候要老實的告訴病人:「治療,比不治療還要痛苦」,對醫師是一種考驗。三十年前在林口長庚醫院實習時,吳德郎教授的一句話,曾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裡,他說:「一位最好的醫師,是知道什麼時候不去治療。」這不去治療包括了不用治療(疾病本身會自然痊癒或根本就不是病),不可治療(治療對癌症病程沒有幫助,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和無法治療(疾病超過人能力所及的限度)。要能告知病人不用治療,醫師必須對疾病有全盤的了解,而且醫學知識必須非常淵博;要能告知病人無法治療,醫師必須知道醫學的極限以及承認自己的極限,這非常不容易。

當所有的治療方法都用盡了,癌症仍在,怎麼辦?有時親人的「永不放棄」會迫使醫師使用療效極微的治療法,給病人所帶來的痛苦可能比癌症本身更是難受。這時,「與癌共生」要比「永不放棄」更能幫病人接受這「無藥可治的事實」,「與癌共生」常常迫使人重新檢視人生的意義,如何利用不多的餘生來完成人生未了之心願,變成了很重要的人生課題。本書的〈心願〉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說是不多的餘生,卻沒有人能確切的知道其長短,若能因此而領悟「活在當下」的重要,對自己及親人,更會珍惜當下所擁有的,更能讓親情自然流露。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會死的,遺留在人間的是那永無止境的愛。因為愛,我們的生命得以永存人間。

最後,想感謝所有曾經在我人生旅途上結緣的眾生,尤其是病人。按照整形科權威羅慧夫醫師的說法:「醫病關係對醫師而言,是一種 privilege(殊榮)。」感謝這些病人敞開他/她們的身與心,讓我們進入他/她們的內心世界。最後要感謝作者竹語在過去3年不斷的鼓勵,才能讓一個個病人的故事呈現在讀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