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自由時報   少年家看兩年後…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012自由時報   

很多人相信,兩年後,若馬英九連任成功,台灣勢必會和中國統一。許多國際主流媒體也都認為,目前的台灣政府正一步步地為統一鋪路。首先是透過經濟合作,建立兩岸生活圈,讓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各種限制一步步解除,無論是做生意、人民交流… 等。當然,從經濟合作開始,很少人會去反對的,畢竟人民需要生活。然而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重要的應該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這一代很幸運地在台灣經濟與民主起飛的環境中長大,美好的民主自由和物質生活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但是,我們這一代也很倒楣,遇到百年一見的金融風暴,許多評論認為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各國開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便是線索。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也說:「災難才剛開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可能面臨的是:消費力大幅下降、物質生活大幅萎縮以及大批的失業人口。

世界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全球化時代結束,美國總統歐巴瑪上任後也大幅修正美中台的關係。再加上台灣在這一年內以極快的速度向中國傾斜,這一切讓美國不再像以前將台灣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畢竟是台灣人自己要親近中國的,說不定賣給台灣的武器會在兩年後變成中國的所有物。

我們真的必須自問:我們要什麼?我們希望兩年後的我們在哪裡?活在什麼樣的社會?是否要讓台灣香港化?失去個人自由、改變生活方式、得到中國求學、找工作?不但在台灣到處遇得到中國人,現在住在台灣的人也被稀釋到中國的廣大地區、現有的電視頻道可能會被停播到只能看央視、台北不再是台灣的中心,北京變成新的中心、每天電視轉台看到的大多是北京和中國的新聞、說不定以後中國國慶,我們還會被徵調至中國訓練,排演國慶表演節目,以凸顯中國的幅員碩大與四海一家之美…。

兩年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我們得趕快想想這是不是我們要的。假設是,那不需要等兩年,我們應該要求馬政府加快和中國簽署MOU及ECFA的腳步;假設不要,我們也得確定我們身邊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要過這樣的生活,以及我們應該有什麼行動?

(作者簡芃 就讀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總統,請來校園談談

馬總統在國慶日表示,過去一年中,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署了九項協議,關係大幅好轉。他還不忘提倡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能夠為台灣人民帶來許多的「福祉」。

但筆者以為,簽署這些協議,短期內可能會為台灣帶來利多,但隨之而來的利空,以及十年後的方向為何,馬政府一概不提。再者,馬政府在簽署超過總統自己任期的重要協議時,卻迴避人民公投或國會審查,實有可議之處,且有違民主的精神,更不符國家利益。

因此,馬政府若執意要簽署ECFA、MOU,除要讓工商團體及人民充分了解,並訴諸公投外,是否也應該將這些重大的政策,在各大專院校裡充分說明?畢竟,大專學生很快就將踏入社會,這些政策攸關我們的就業與生活,包括是否「終將」承認中國學歷、「終將」開放中國勞工來台、「終將」一中共同市場等等,需要馬政府主動、詳細地說明,讓我們能有所思考及回應,我們有權參與、決定自己的未來!

(作者傅延文 為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研究助理)

 


日本屬於沖繩 中國屬於台灣


拜讀羅致政先生「探索『身為台灣人』的意義」,想起才剛離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在《沖繩札記》的一席話:「日本人是什麼?能不能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那麼:「台灣人是什麼?能不能變成不是那樣的台灣人的台灣人?」

《沖繩札記》第一章標題為「日本屬於沖繩」。在探索「台灣人」的意義時,台灣人或許可以思考:我們能「中國屬於台灣」嗎?例如繼經濟發展經驗之後,台灣的民主經驗能帶給中國什麼影響?

台灣人必須找出「身為台灣人」應有的態度與自信,在面對中國、甚至是世界時,可以說出「身為台灣人」的驕傲,包括我們的民主、言論自由、法治、環保等等,以作為華人世界的先鋒國家為目標。

只要我們以國際的視野來鳥瞰台灣,「中國能否屬於台灣」這個命題,就可能成真。以國際的視野來鳥瞰台灣,我們就能變成「不是那樣的台灣人的台灣人」,從立足的本土再往前跨一大步!

(作者邱懋景 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