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7自由時報   我那農村的老鄉親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017自由時報 

前一陣子回鄉下度假,陪著一群長輩在院子裡剝花生,其中一位伯母抬起一袋袋的花生殼堆到腳踏車上準備載回家,我趕緊趨前幫忙。沒想到她對我比出五根手指頭說:「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就可以了」,搬完後還站直她駝背的身體,驕傲的對我說:「我今年八十四歲了!」我心中一驚─八十四歲還可以幹粗活啊!忍不住掃了一眼在場的長輩們,薑果然是老的辣,馬上知道我心裡想什麼。隔壁的伯母說:「我比較年輕,八十歲而已!」手比著另一位我不認識的歐巴桑「她更年輕,七十八」。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雖然已屆七十五高齡,但在整個村子裡還算是年輕人,難怪每當村子裡有人需要上街購物或就醫時,父親總是義不容辭的當起司機。

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名列世界前茅,農村社區的人口結構更加凸顯了台灣人口老化的嚴重性。近年來政府積極研擬長期照護政策,預估最快民國一百年開辦。但對於一輩子幾乎都生活在自己家鄉的農村老人來說,在安養機構終老被視為「等死」的象徵,「在地老化」的政策也許可幫助農村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終老。不過這些「整天忙於農務」的老人跟一般刻板印象中的老人─貧窮、失能、無權、無角色等,有很大的不同,政府在籌劃農村地區之在地老化的相關措施時,除了加強醫療專業人員的訓練與善用社區資料之規劃外,應實地訪查或進行相關研究以了解當地農村老人的需求,作為規劃當地老化政策的依據,如此政府的美意才能真正受用於農村老人。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即將來臨,政府千萬不要忘了農村老人啊!

(作者莊小玲 為護理教師、醫研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