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2自由時報   欺世盜名 承諾跳票 豈可以加稅補國庫空虛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022自由時報  

陷入政府財政惡化困境的馬政府,最近頻頻釋出加稅訊息,顯然在測試民眾的反應,試圖以加稅解決其財政問題。行政院賦改會日前通過開徵「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碳稅),預計在二○一一年開徵,稅額分十年調高,估計開徵第十年稅收可達四○三七億元。開徵後,國內能源價格將高漲,民眾負擔及企業成本將大增,引起外界強烈反彈,質疑此舉為馬政府「搶錢課稅」的新案例。產業界亦叫苦連天,警告恐造成生產成本激增,導致關廠外移、衝擊就業市場,就連計程車司機、攤販及一般開車族也憂心忡忡,升斗小民的生計亦將大受影響,加劇一般民眾生活的痛苦指數。

而馬政府每每見民意沸騰,苗頭不對,便又出來滅火,宣稱沒有時間表,企圖安撫民心,矇混過去;但種種跡象看來,馬政府任內大幅加稅,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原因在於馬政府執政以來,假擴大內需與公共建設之名大量舉債,譬如發行消費券討好民眾,加上經濟嚴重衰退,稅收短缺,以今年而言,前八月稅收即較去年減少二千多億元,預估全年稅收將較預算數短徵一千五百億元,一方面支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收入卻又嚴重短少,乃造成政府財政收支惡化。惠譽信評今年初即將台灣主權評等展望,由原本的穩定調降為負向,並警告台灣政府今年總債務比率將由去年占GDP四十三%,提高到占GDP五十%,明年與後年更將擴大至五十五%與五十七%,創下台灣歷年負債歷史新高,台灣主權評等將面臨調降的壓力。

政府財政惡化的主要原因,既在稅收短徵,正本清源之道,乃在振興產業,使台灣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增加就業人口,提升人民的消費力,如此必可增加稅收,徹底解決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但馬政府執行能力之最弱項,恰恰就是提不出振興經濟的具體方案,無心在台灣深耕發展,只會高喊「開放」、「鬆綁」,向中國傾斜,鼓勵企業西進,結果造成台灣產業更加空洞化。不然就是寄望中國觀光客來提振台灣的內需,結果中國觀光客無論在人數、消費力或文化素養均不符預期,幾無經濟效益,不但嚇跑了優質的歐美日觀光客,而馬政府更被中國掐住咽喉,任其宰割。未來若是ECFA簽署,中國的低價商品、官方資金必然大量湧入,衝擊台灣經濟,屆時稅收短少將更為嚴重,財政收支的惡化恐將積重難返。

總之,振興產業,促進經濟成長,才能增加稅收,馬政府既無能力提振經濟,寄希望於中國又無功效,於是反過來對一般民眾下手,規劃種種加稅名目,以稅制之名意圖榨乾人民,挹注其日益空虛的國庫。財政部日前提出「中長程財政健全方案」,期望在八年內增加稅收二七八○億元,即為馬政府倚重加稅的明證。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馬政府意圖加稅之舉,竟然選在人民最痛苦的時候,台灣當前失業率攀升至歷史新高,實質薪資所得負成長,退回十三年前水準,經濟衰退亦是亞洲四小龍之最,任何稍有良心與責任感的政府,自必以減輕人民生活的痛苦為念,豈會置民眾的哀嚎於不顧?而且,馬英九係以「六三三」政見(經濟成長率六%、國民所得三萬美元、失業率三%以下)贏得大選,不料執政一年餘,真實的狀況竟是失業率六%、經濟成長率約負四%、國民所得約一萬六、七千美元,六三三全數跳票,馬政府不思反省改進,向人民道歉,反要向人民加稅,此舉不啻將施政之過失與無能,轉嫁在民眾身上。尤甚者,馬政府一方面要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弱勢民眾加稅,一方面卻標榜庶民經濟的口號博取民眾的好感,欺世盜名,惡質可恨,莫此為甚,實在讓人民再也無法忍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