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1自由時報   從日本「髒血」談狂牛症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111自由時報   

學者說每天吃一百克美國牛肉,「推算」出致病率為一千億分之一,官員之結論為吃檳榔與抽菸的罹病率比吃牛肉還危險。姑且不論檳榔香菸和牛肉根本是不同之飲食選擇,不可同級比較,學者官員「推算」致病率之基礎及過程似嫌粗糙。

狂牛症之人感染蛋白在體內之潛伏期可達五十年之久,牛感染蛋白是否可能更久,尚無定論。狂牛症發現至今不過二、三十年,故在疫區許多人可能已感染但尚未發病,未列入病例,因而低估致病率。 學者如何以僅出現二、三十年之病例,「推算」潛伏期可達五十年病原之致病率?

更何況,狂牛症之感染率可能百倍於致病率;英國政府於多年前以免疫化學的方法,自人類盲腸樣本檢驗是否含有狂牛症之感染蛋白,結果是一萬三千個樣本中發現三個盲腸樣本含有狂牛症之感染蛋白,吃英國牛之狂牛症感染率可能高達四千分之一 (Hilton DA et. al. J Pathol. 2004 Jul;203(3):733-9)。

狂牛症至今仍是無法治療的絕症,狂牛症之盛行率及傳播途徑尚未定調,我們對狂牛症有太多之不了解及太多問號,所以全球無不談狂牛症而色變,官員不該輕率地比較檳榔、香菸和牛肉,何者較安全。

在愛滋疫情初始的一九八○年代,因為當時世人及醫學對愛滋之了解尚屬渾沌,政府無知粗糙之決策造成不幸的日本「髒血」案件,上千名日本血友病患者,因注射日本政府核准未經高溫加熱處理、含有愛滋病病毒的進口凝血藥劑而集體感染,其中超過五百人死亡。

多年來,世界各國對愛滋病相關研究投入鉅額資源,世人對此世紀巨症之來龍去脈已有清楚輪廓,預防及治療均能掌控,日本「髒血」案件不會再發生,人們對愛滋也不會過度恐慌。

期望我們政府面對滿身帶著問號之狂牛症,能以日本「髒血」案件為鑑,以謙卑之心傾聽人民恐懼之心聲,挹注資源敦促學者深入狂牛症之研究,例如中研院在遺傳醫學、傳染病學、分子生物學及公共衛生各個領域人才濟濟,若提供充足誘因,相關研究成果近可解人民對狂牛症之困惑,遠可提供預防治療之道。應為當前積極思考之道。

(作者金克寧 為前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現從事新藥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