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自由時報   回顧美麗島事件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12自由時報  

三十年後回看美麗島事件,由於有檔案管理局諸多解密檔案的助益,配合解嚴後當事人的自述或受訪紀錄,可以有更貼近真實的理解。

根據個人的研究,美麗島事件的性質到底是民主運動或是台獨叛亂,可以有下列幾個觀察角度:

(一)七○年代黨外人士透過「選舉假期」初嚐群眾支持的滋味,而國民黨政府施行戒嚴統治、心態封閉如故,甚且添購新式的鎮暴器械準備對付黨外人士,雙方相激相盪,發生較大規模的衝突毋寧是必然的事。情治人員或右翼份子的侵犯挑釁↓黨外人士還以顏色↓鼓山事件有(情治人員向黨外人士)報復的意味↓又使十二月十日的集會升高為火把遊行…這種環環相扣的關係,很難說是預設的陷阱、陰謀。即使十日晚上有一些理平頭、國旗裝飾的人在場滋事,但「我們的群眾」就地取材,基於對抗不義的浩然正氣,「勇敢地」與全副武裝的憲警對打,乃是無可迴避的事實。

(二)儘管激情對打之後,雙方受傷慘重,但國民黨掌控的媒體作偏頗的報導,將黨外人士醜化為暴徒、將施明德說成江洋大盜,那些幫閒、幫兇的媒體應該受到歷史清算;事實上即便有群眾向憲警施暴,也不能作為台獨「叛亂」的證據,其理至明。

(三)暴力固然與民主常不相容,但若譴責黨外人士訴諸群眾暴力企求國家認同的轉向,豈不更應譴責國民黨以軍警特務維繫中國認同、以政治黑牢伺候異議人士?

(四)《美麗島》雜誌內容極少訴求台獨,十二月十日紀念人權日的大遊行也不可能作為台獨叛亂/革命的憑藉,所以被告被審判時以民主運動自居,不但為了自保,也是符合實情;但「美麗島政團」的成員大部分同情台獨、支持台獨也是毋庸諱言之事。且聽十二月十日晚上台南神學院出身的青年對抗軍警所喊的口號、所唱的歌曲,或呂秀蓮公開演講時對台灣前途的鋪陳,實在難以與台獨主張切割;問題是,作為台灣前途選項之一的台獨,在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的國民黨政權眼中,竟成為罪不可赦的叛亂。

(作者陳儀深 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