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自由時報   文言文太多 小心高中生變笨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13自由時報   

日前教育部新公布的高中國文九九課綱,將文言文比例上限從原來的五十%提高了十五%成為六十五%,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和反對。主張增加者認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的養料,大量文言文的學習有助於白話文的閱讀和寫作。反對增加者認為文言文艱深而且脫離時代,造成學生學習的挫折感,最終影響學生的國文學習興趣。

中國自從五四提倡白話文運動以來,不論其理由有多少,真正的核心理由是:「我手寫我口」、「我口抒我心」。換言之,這裡表達了語文與人的思想的緊密關係。語文的基本表達,無論是口頭或書面是以句子為主要呈現單位,句子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思想。我們知道文言文句子的語法結構和現代人的語文表達和思想方式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大相逕庭。因此,過多的文言文閱讀,不只無助於人的思考,還會增加對一個人成熟而流利思想的阻礙。

不可否認的,現代中文有很多詞彙和成語的使用是來自文言文,但這些都已經融入現代中文之中,即使不必去讀它們原來出處的文言文篇章,我們都能運用自如。例如,當我們說:「我待人很公正,對貧富都是一視同仁。」我們不需要去讀韓愈的文章才知道「一視同仁」的意思,如果我們還要去讀原文:「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我們不知道還能增加什麼收穫?

高中生是進入大學的前一個階段,在國際化如此快速的今天,高中三年國文課程應該善加利用,多選些優美而傑出的外國文學的現代漢譯作品,尤其是表現自由、平等、博愛和公義等人性價值的著作,以開拓高中生的視野和陶冶他們的性情,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篇章最缺乏的就是對這些人性價值的表現。所以,文言文不宜增加,除了應減少之外,還要對可能被選上的文言文篇章做「思想的審查」,看它有沒有傷害或不利我們的學生的心思和意念的成長。

國語文的學習除了美的薰陶之外,更包含了善的思想的塑造,最理想的學習文章是兩者兼具,也就是:除了有優美的表現形式外,又具有人性價值的內容,才是文章最理想的選擇標準。

(作者張炳陽 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