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4自由時報
佳和磁磚總經理陳世振說:我
不能再讓員工失業,我要讓我的孩子繼承家業。 (記者陳曉宜攝)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民國六十年後,鶯歌開始林立磁磚廠,成為台灣建築陶瓷的主要供應地,當時的規模與產量,遠大過現在充斥鶯歌的日用陶瓷與政府大力培植的藝術陶瓷。而今,三百條窯的榮景,僅存五、六十條運轉,家家戶戶從阿嬤到囝仔工,整條做家庭代工的街景記憶,早淹沒於廢棄工廠淒涼的荒煙蔓草間。
佳和—坐落大湖路上的磁磚工廠,在第二代總經理陳世振的堅持下,繼續開窯運作,但六條窯的生產線,只剩三條;曾經一個月九千萬的業績,現在不到二千萬;六百多人的工廠,剩下一百多人。相對於王子窯業、中泰陶瓷等地磚廠關門倒閉,陳世振憑藉著父親當年創業的辛勤與毅力,他說「我不能再讓員工失業,我要讓我的孩子繼承家業」。
但信心擋不了中國貨,更擋不了ECFA。陳世振說,現在還未開放中國磁磚進口,但市場早已充斥從第三地轉進的中國貨,中國隨便一條窯就有二百多米,台灣頂多六十米,一塊六十乘六十公分的拋光石英磚,台灣成本一百元,中國只要三十多元,如果ECFA開放中國貨進口,「我們會被大陸打死啊!」
即便台灣市佔率屬一屬二的白馬磁磚,碰到中國貨都得走避。白馬磁磚營業處經理楊瑞明說,拋光石英磚根本做不過中國貨,白馬已幾乎不賣。
白馬曾在李登輝時代配合「南向政策」設廠越南、馬來西亞,但就是堅持不設廠中國。然而,馬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讓白馬這樣的本土廠商,停止幾年前在台灣大手筆投資的新廠運轉。
面對如此險惡環境,政府該如何伸出援手?楊瑞明坦言,台灣磁磚產量曾是世界前五大,技術早已達歐洲水準,不需政府協助技術升級,資金也不缺,缺的是投資勇氣,就算是市場行銷,政府也不會比業者更懂。他無奈地說,「政府唯一能做的是關廠協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