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4自由時報   廉價中國貨重擊 陶瓷重鎮破碎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224自由時報   

走進昔日林立衛浴、磁磚工廠的大湖路,路口堆疊成塔的廢棄馬桶,為政府開放政策做了最佳的說明。 (記者陳曉宜攝)

前言:

ECFA簽署之後,台灣產業至少面臨市場上三大衝擊,一是中國製品廉價傾銷,造成台灣本土產業和國內市場的萎縮,二是台灣產業前往中國遭遇市場更大的進入門檻,三是中國對台灣形成「產業拔根」的態勢。雖有小利,但有大害,台灣將成為中國產業的次殖民地,形同走向黃昏的陶瓷產業,早已深受其害…。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鶯歌火車站湧入逛遊陶瓷老街的人潮,這座二百年歷史的陶瓷重鎮,吸引慕名而來的國內外觀光客。

廢棄馬桶堆成山 連銷毀費都籌不出

陶瓷老街尖山埔路繁華的另一端,昔日比鄰而立,專門生產衛浴陶瓷、建築陶瓷的中小型工廠,如今卻被冷清的廢墟、停擺的廠房所取代;大湖路旁堆疊如矮牆的廢棄馬桶是最新的街道家具嗎?

「一品衛浴」第二代、三友陶磁公司總經理陳建宏說:「那是朋友工廠倒閉後賣不出去的廢棄馬桶,他連銷毀的費用都籌不出來」。他忍不住嘆息,「陶瓷產業是鶯歌陶瓷文化的根,沒了根,賣的只是失根的歷史記憶啊!」

一品衛浴已有五十年歷史,由外號「馬桶哥」陳建宏的父親與伯叔輩創立,是台灣僅存七家衛浴工廠中五家中小型廠之一,百分百經營內銷的修繕市場,市佔率約十%。

馬桶哥指著牆上老照片,看著當年燒製自家衛浴的老煙囪,驕傲地說著當年「一品衛浴專車」進出繁忙的景象。他望著堆滿廠內的臉盆、馬桶說:「去年十二月工廠就已提早過年,馬桶多到賣不出去,實在無法再讓員工來上班。自開放中國衛生陶瓷進口,工廠已從八十多人裁到四十人,一年僅生產八個月,四個月無薪休假,一旦簽ECFA,中國貨進口關稅再降,恐怕只有關廠一途」。

「再怎麼賣都不可能比中國便宜」

馬桶哥說,台灣的成本再怎麼壓,一個馬桶最便宜也要三百多元,但中國貨只賣二百,台灣臉盆一個最少二百,中國卻有一百多元的。政府急著簽ECFA,說要打開中國市場,卻不知我們根本沒能力進軍中國市場,且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連「和成衛浴」這種大廠都無法在中國穩定生存,從中國敗興而歸的陶瓷廠更不計其數,「我們這種小廠怎麼打得過去?再怎麼賣都不可能比中國便宜」。

ECFA一簽 內銷市場被中國吃光

馬桶哥說,衛浴設備原本就是內銷市場產業,ECFA一簽,整個內銷市場,尤其修繕和一般非高價位的新成屋市場,很快就會被中國吃光光。「以後只好關了工廠,轉型做中國貨的進出口貿易,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政府要我們做的『轉型』?」

馬桶哥指出,政府只會拿吃不到的中國市場要大家畫餅充饑,卻不知拓展、鞏固內銷市場才是當務之急,現在連一般公家單位維護管理的公廁,都不愛用國貨,每次看到公廁裡盡是越南馬桶,就覺得很心酸!

「敬請支持國貨、請給台灣勞工工作機會、台灣製造」,這是馬桶哥為自家產品做的廣告標語,瓦楞紙做的粗糙包裝,比不上第一名模林志玲的美麗臉龐,卻同樣期望在走進黃昏之前,微笑地延續鶯歌最原始、根本的傳統產業文化。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