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0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上任,今天滿二十二個月。根據新聞媒體民調,馬英九不但施政滿意度低於「八八水災」之後,在兩成多的低檔繼續下滑;不滿意的民眾,則比滿意者多一至兩倍。同樣地,不信任馬英九的台灣人民,遠超過信任他的。兩年前在總統大選囊括七百六十多萬票的馬英九,在這麼短的時間,把自己極高的公眾支持及信任,揮霍至此,儘管還有人為他辯解,在我們看來,癥結其實在馬英九施政,「一切攏係假」。
馬氏施政之虛偽不實,可舉的實例罄竹難書,就以近日幾樁事件,即可見一斑。公務員考績法修訂是其一。由於考試院所提方案,規定列為丙等考績比率不得低於三%,若累積三次丙等,公務員即應資遣或依規定退休;另外,還增加團體績效及同官等比較的新猷。這一淘汰爛劣公務員的改革方案,一般民眾拍手叫好,在決定全民健保漲價時高唱「得罪人、丟選票,也要改革」的馬總統,只隔一天,卻以考績變革可能有「副作用」為由,裁定再做評估。原來,改革也者,叫叫口號無妨,一旦可能影響「鐵票」,便千萬使不得。
改革是假,考績法如此,全民健保亦然。為了調漲健保費,衛生署長楊志良演了一場辭官秀,只是到頭來,只有漲價,未見改革,且於漲價之中,凸顯並加深了制度的不公平。眾所周知,健保存在幾大漏洞,包括地方政府及投保者積欠、詐領保費、藥價黑洞、海外幽靈人口看病等,在這次爭議之中,都未有所改革。
相形之下,馬英九拍板定案的漲價,對於單薪且扶養家人較多的中等所得者,反而不公平地增加其負擔;而且馬政府對不調漲者的補貼,實係全民買單,對健保費調漲者,包括企業雇主,不啻「剝兩次皮」。至於實際具有改革用意的二次健保案,在立法院「躺」了兩年多未有任何進展,兼多數黨主席的馬英九若有絲毫改革之心,其實不必等待兩年,立即可通過二代健保案;顯然,所謂改革也者,也只是拿來說說、騙騙人民而已。
同樣地,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李慶鋒近日揭發,市府以二千五百萬元買電視新聞,也暴露包括馬政府在內的作偽弄虛。有如美國官方上週在全球人權報告所指出,儘管馬政府否認,台灣政府可能正透過廣告費以及公營銀行的貸款,迫使部分媒體換掉批評政府的報導。事實上,在新聞公害防治團體及專家的報告中,早已批評政府假借新聞之名,行政績宣傳之實的置入性行銷,是當前新聞亂象之尤。馬英九不論擔任台北市長或競選總統,都曾宣稱不做置入性行銷,但如今從中央各部會到台北市政府,置入性行銷不論在平面或電子媒體,都變本加厲,非但反映馬政府說一套、做一套的惡質,其以偽裝新聞做政績宣傳,甚或籠絡媒體,更是「一切攏係假」的顯例。
馬政府這種本質,當然也表現在其一意孤行推進與中國洽簽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數月前,行政院長吳敦義曾昭告國人,ECFA要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三個條件之下簽訂;而所謂「民意支持」,他自己定義為民調支持超過六成。即使根據一向被視為色彩偏藍媒體日昨的民調,支持ECFA者為四成六,然而,馬政府早已宣布,五、六月間將簽訂ECFA。如此言行不一,所印證的不僅閣揆「白賊」稱號得來並非無因,也為「一切攏是假」的馬氏政治文化,增添新例。
「一切攏係假」的政治操作,經政媒齊力包裝而塑造成「媒體寵兒」,或可欺騙人民於一時,得到極高的選票。不過,政治即使是高明的騙術,假的終究真不了,孔老夫子曾有名言:民無信不立。林肯的格言更為貼切:你可以長久欺瞞一些人,也可能一時欺盡天下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們。上任即將兩年,面對低迷的公眾滿意度,當事人如果還執迷不悟,以為台灣人民可以繼續唬弄,最終被人民所唾棄,勢屬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