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13自由時報
「雙英會」的ECFA辯論,媒體舖天蓋地、藍綠隔空交戰下來,反使國人逐漸模糊「一中原則」框架的嚴重問題。
像在博鰲論壇舉行的兩岸簽訂ECFA後的商機論壇,對岸產業界就明白指出「ECFA將加速海西特區的發展」,直到台灣櫃買中心陳樹當場點破,海西特區的中心任務,是為了加速「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大家才恍然大悟!充分說明「以經促統」,才是ECFA真正的目的!
因此,ECFA已非屬純辯論層次,更非社會對立的問題。ECFA大前提是必須與「一中」脫鉤,始有「如何簽」的討論。但馬總統卻一再表示非簽不可,連時間表都先訂了!這樣的辯論,顯已失去意義。
再者,如今連與中國簽ECFA後,和他國簽FTA亦成了問題。像北京已再三宣示,須在「一中」原則下談ECFA,台灣不可能與他國簽署有國家意涵的FTA;國台辦甚且在年初全盤否認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對大家都有好處」的說法。又如ECFA協議文本的序言用字,是否要明言「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機制」(意謂北京至少在形式上同意不再阻礙我方與其他國家簽FTA),然而這段用字並未獲得共識。無怪近日的ECFA電視辯論會,十六名學生態度大逆轉,表達了對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的擔心。
三月十八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曾就台灣與中國之間近來的經濟、政治與軍事發展及其對美國的意涵,召開聽證會。會中,布朗參議員對ECFA便持保留態度,並感覺台灣「讓步太多,回報太少」(係指主權)。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白樂崎則指陳,中國與台灣簽訂此類協議,將進一步把台灣推到中國的保護傘之下,兩個經濟體更緊密連結,將導致台灣與美國漸行漸遠。足見「雙英會」的ECFA辯論、兩岸經貿議題的範疇,變成了與台灣前途和國際政經大戰略方向攸關的嚴肅課題,不只是「讓利」的多少,連美國、東亞都在密切關注。值得國人思考、關心!
(作者呂一銘 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