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自由時報
◎ 台灣智庫社會人文組
馬英九總統上任兩年來,經濟成長衰退,貧富差距擴大,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失業問題嚴重。不僅長期失業者持續攀新高,連在職者也是不穩定或低度就業;不是部分工時就是派遣工作,工作職位朝不保夕。就業市場的質與量皆惡化。
馬政府僅會一味想壓低失業率,並未從根源解決失業問題。僅見短視速食解決眼前問題,而無整體長遠策略。兩年來一連串砸大錢的救失業措施,已花費納稅人三六二.五億,卻僅換取了十九.八萬個豆腐渣般的工作機會。
更糟糕的是,馬英九竟將解決失業的仙丹靈藥,全放在依賴中國市場的經濟發展策略上。想藉由與中國簽訂ECFA,來打通與世界各國簽訂FTA的夢想。但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事實上已經無法再有效創造台灣的就業機會。因為「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模式,造成了台灣這幾年來GDP雖有增加,但實質薪資所得卻停滯不前的「無就業的經濟復甦」現象。
其實,人民要的只是一個穩定的工作。馬政府這種以增加出口外銷,尋求低關稅的自由貿易環境,來提振經濟景氣的政策,根本不能解決勞工失業問題。台灣的經濟發展必須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所得」為核心思維,台灣才會有希望。
馬政府寄望對中國開放帶來經濟利益,其結果可能是:產業前進中國,失業留在台灣。雖然提高了GDP,卻降低了國民的所得水準。唯有提升台灣自我的經濟與產業主體性,就業機會才能穩定成長;依賴中資來台或出口中國的國家發展策略,是一種自掘墳墓的做法,也是台灣勞工噩夢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