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就職屆滿兩週年,根據本報民意調查結果,對他過去兩年的施政表現,有近五十%民眾不滿意,滿意者近三十三%;對於未來兩年的表現,沒有信心者佔四十三.五%,有信心者為三十七.一%。值得注意的是,四十歲以下的民眾,對未來兩年沒有信心的比率高於有信心的比率。
事實上,針對馬英九施政表現的各種民調,結果都大同小異。多數民眾對馬英九感到失望,不必多加調查也感受得到。兩年來,從六三三等政見一一跳票,到八八水災救災不力等,乃至「全面執政、全面不負責」,都讓人民對馬英九的施政能力打上大大的問號。更嚴重的是,馬英九矮化台灣主權的傾中政策,以及把台灣鎖進中國的經濟政策,在在讓人民對未來充滿悲觀。
從本報的民調可以發現,愈年輕的民眾對馬英九愈失望。這個現象不難理解,因為在馬英九「以中國為主」的政策作為之下,年輕人的工作機會紛紛流往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成為常態,即使有工作者,所得也退回十三年前的水準,再加上政策錯誤造成的高房價趨勢,讓年輕人一屋難求,從而不敢結婚生子。此情此景,難怪年輕人對馬英九沒有信心了。
先前要求閣員拿出「撼動人心的數字」的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形容馬英九具有「沉默的魄力」,以回應外界批評馬英九缺乏魄力。所謂「沉默的魄力」,用在馬英九身上也不失其貼切,因為馬的政治作風就是獨斷獨行,既不尊重身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也不讓國民黨佔多數的立法院依法監督。兩年來,國共簽署十二項協議,都是馬一個人說了算數,立法院只能事後追認,人民則毫無置喙的餘地,馬英九「沉默的魄力」,真是台灣民主的一大諷刺啊!
而這恐怕是台灣人民於今最大的挫折。六十多年來,台灣人民歷經二二八屠殺、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好不容易完成解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等民主改革壯舉,台灣成為民主的國家,台灣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在這種民主進步的潮流下,兩年前連競選中的馬英九也不得不強調,「台灣的前途應由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來決定,不容中共的干預」。然而,馬英九當選上任之後,馬上把人民踩在腳底,在他一個人獨攬大權之下,國共兩個中國黨儼然包辦了一切,台灣人民被剝奪決定前途的權利。所謂的ECFA六月一定要簽,就是國共聯手壓制台灣民意的最佳例證。
馬英九違反民主基本原理,違背主流民意之所嚮,不僅使當初沒有投票給他的人百般憂慮,現在甚至連當初支持他的人也跳出來批評他一意孤行了。綜言之,馬英九的執政路線,正好應驗了所謂利用他執政期間形塑一種不可逆轉的統一發展趨勢的策論。從矮化台灣為一個中國之下的地區,到外交休兵、國防寄希望於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到無限制開放猶嫌不足地洽簽ECFA,都會讓台灣徹徹底底鎖進中國,使得將來極難扭轉此一終極被統的架構。如此,連所謂「軍公教福利國」之下的既得利益者,恐怕也要為後半輩子憂心忡忡了。
馬英九上任之初,提出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經過兩年的實踐證明,所謂的不獨是真的,他完全無意維護中華民國的存在或台灣的獨立現狀,乃至追求法理獨立;不武則是天真地幻想簽署ECFA,中國就會撤除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飛彈;至於不統百分之百是假的,他近日強調在任內不管是四年還是八年,不會與中國談統一問題,而令人如坐針氈的,正是馬英九說的不做、做的不說的「沉默的魄力」,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不僅是維護台灣主體性者的敵人,也是捍衛中華民國者的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