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自由時報
台灣的所謂「外省」族群約佔人口的十二%,七十年代台獨意識普遍提升之後,台灣人開始拒絕使用「外省人」這個名詞,因為它具有「台灣是中國一省」的意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台灣人把「外省人」也視同台灣人,多數的「外省人」也逐漸認同台灣。不過,當中卻有一部分人至今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需要騙選票的時候才說自己是「台灣人」,這些人統稱為「赤藍人」。
「赤藍」剛好接近英文China的台語福佬話發音,這些人在台灣也驕傲地穿紅衫和藍衫做為政治標記,因此,「赤藍人」是一個相當貼切彰顯其政治認同的名稱,沒有任何歧視的語意。二○○九年十一月,台大「全球化研究計畫」的調查結果顯示:赤藍人約佔台灣人口的五.六%。
「赤藍人」更是討論台灣政治和社會必要的群體名詞,把他們歸類為中國人是邏輯上的錯誤,也混亂了台灣民族獨立運動的論述。尤其,來台的眾多中國觀光客耳聞目睹,咱把赤藍特權的惡行劣跡當做中國人的惡行加以譴責,對這些不甚了解台灣社會的中國老百姓而言,如此無端受到牽連,反而使他們更容易受到中共貴族和赤藍特權的煽動,加深他們對台獨的誤解和對立。因此,台灣社會給予赤藍人正名是有實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作者劉重義 為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