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3自由時報   中採購我食品 逾半跳票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523自由時報  

〔中央社電〕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進口關稅及增值稅門檻較高,兩岸檢驗檢疫標準統一細則尚未落實,導致今年以來超過五成的中國對台食品採購訂單尚未兌現,農民賺不到錢。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最近組織近百家台灣食品廠商前往中國福建參加「海交會」(第十二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其中超過六成商家來自台灣中南部的高雄、屏東等地。

報導引述從事兩岸農產品貿易的台中同富達貿易公司業務專員陳銘富說法,中國開出對台採購訂單並非「空頭支票」,特別涉及食品、農產品的部分,深受業界歡迎,目前主要受限於關稅門檻和檢疫標準不統一。陳銘富指出,像鳳梨、釋迦、蓮霧等列入中國農產品採購訂單,實際出口時常因檢疫問題無法通關。而有些品種雖然進入中國市場,卻因為關稅導致的高成本也會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處境。

針對台貨關稅問題,台灣金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福建省總經銷負責人林裕國表示,目前金蘭醬油在中國年平均銷售業績人民幣八百萬元,售價是限制公司拓展中國市場的一大瓶頸。

林裕國說,「每瓶金蘭醬油出口中國都需要徵收二十八%的關稅和十七%的增值稅,因此在中國售價比在台灣高出近五成。」

林裕國表示,台灣有不少規模較小的食品企業透過廈門的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行銷商品,不僅數量受限,也無法獲得中國方面核發的品質檢驗認證書,對期望長期拓展中國市場的台灣企業並非長久之計。

另外,有部分台灣中南部食品商家以尋找中國代理的方式行銷商品。屏東大田海洋食品企業有限公司管理部專員田智豪說,公司生產的魚類加工食品若直接出口中國,稅收約三十五%,透過尋找中國合作單位,價格上浮可控制在十%左右,但利潤也因轉手削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