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7自由時報   凱達格蘭 無米樂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717自由時報   

◎ 台灣大學濁水溪社

《無米樂》裡後壁鄉老農質樸而逗趣的自嘲,將長久以來政府的專擅和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的悲哀,轉化成一句「無米樂」的認份知命,至多留下「末代稻農、末代滅農」的喟嘆,而本片意外地走紅,反映了都市人在現代化之後,對於前現代生活方式的懷念,只是一般的反應往往只停留在:「啊,那便是我們一去不復返的美好生活樣態。」

但是,農業真的消逝了嗎?或許從就業人口和農業產值佔GDP比例來看,農業確實已經不再重要。然而,當都市人汲汲於政治鬥爭與經濟競爭,仍然有那默默的一群在辛勤耕耘,後壁鄉老農種稻數十年如一日,稻價亦如是,他們不僅沒有被經濟利益的微薄給打倒,堅持反而更彰顯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於此,土地與記憶交融,創造出豐沛的意義,回答了我們從何而來,依靠什麼才走到今天。

「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政府的政策宣示從來只有達到前一句,土地改革肥料換穀壓低米價,農發條例休耕政策加入WTO,前陣子是苗栗大埔強制徵收,現在農再條例又將強渡關山,我們可以以多數決剝奪弱勢者生命意義的重要憑藉嗎?老農為台灣付出一世,卻連最後的尊嚴也必須出讓!從來只想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天卻被迫「夜宿凱道」。認同分歧的台灣社會對立嚴重,然而,激情的言語背後不都展現了,深植於你我記憶中對這塊土地的愛。

人需要土地來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同樣的,人也需要記憶來滿足基本的情感需求。我們主張土地和記憶的自由,藉此通往一個各族群彼此尊重、相互了解的未來。為此,我們必須抵抗橫徵暴斂的專擅獨裁,要求政府「馬上停止強制徵收,立即修正不當惡法」,請支持「台灣人民挺農村七一七凱道守夜行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