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自由時報   橫看成嶺側成峰─地圖戰略觀的神奇效應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1019自由時報   

世界的局勢,變化莫測,當下風和日麗、晴空萬里,下一刻可能立即風起雲湧、雷霆雨降,日本防衛省出版的年度報告「日本的防衛」,最近為日本新聞界披露,書中在描述日本周邊軍事狀態時,特意將中國地圖以逆時鐘轉了一二○度,這一調整,東亞的局面整個換上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視野。在刻板的舊地圖上,日本原本像是一雙掛在中國右上角無關緊要的襪子,現在的新畫面,中國倒臥在地圖下方,日本則與標注明顯的沖繩、尖閣諸島(釣魚台)、台灣、菲律賓連成一線,彷彿突然變成是條橫攔在中國門前的長串鐵鍊,把中國向上的「出路」全給封鎖了。

這張放在日本官方防衛報告中的地圖,不但提供了外界意想不到的視覺轉換,也把日本的國家自我定位確立在具體的觀念之上,經由這樣的座標再定義,可以想見日本據以規劃的區域方略、防務部署,當然會心隨境轉,發生快速的化學變化。根據報導,這份年度報告提及,二○○八年中國艦隊從日本本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穿過,實現了「日本島鏈」的中間突破,甚至還圍繞日本列島兜了一圈,讓日本大為震驚的往事,正可謂文圖並茂,遙相呼應。再加上日本正在制訂的新防衛綱要,尤其將「強化西南諸島防衛」置為頭條要務,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觀至此已經不言自明。

一張橫陳的地圖,令人對正在變動中的國際大氣候有如身歷其境,而這也讓人聯想起,台灣也有一張早在荷蘭時期繪製的橫陳地圖,在二○○四年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在中研院演講時再次提出。他以一張「換個角度看台灣」的地圖,配上「同心圓理論」,藉以闡述台灣的歷史應以台灣為中心,絕不是中國政治及地理的邊陲;當台灣成為一顆橫擺著的番薯時,中國在台灣的下方,並不是主角。然而這麼一個簡單明瞭而且理直氣壯的論述,在當時卻引起正反不同的激烈論辯,不僅杜本人被妖魔化,甚至延伸所及,更有政黨對這張地圖冠以「去中國化」標籤,詆之毀之。

對照六年後的今天,日本防衛省正式把中國地圖給「放倒」了,日本輿論界在電視上的津津樂道,足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確實都可以成為中心點;是不是地球的邊緣?純粹是相對概念,完全繫於各個國家人民的自我認知、主體意識與民族榮譽。這樣的例子同樣在南半球發生,不願被北半球「踩在腳下」的澳洲,也出版了把南北極倒轉一八○度的地圖,澳洲立刻居了上位 。

日本能,澳洲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如此「妄自菲薄」、「自甘墮落」,竟無法坦然面對以「本國」作為一切施政重心的思考?經過事實的驗證,顯然這與人民普遍的素質與性格無關,而是政治勢力介入誤導的結果。懷有特定目的的掌權者與政黨,不斷企圖形塑形勢比人強、兩大難為小、弱國無外交的價值觀,因此︰凡不奉中國為圭臬,即是挑釁;不簽ECFA,就會邊緣化;唯有與中國連結,才不是鎖國;連地圖轉個向,都是夜郎自大。台灣在他們眼裡,豈不是距離消失已相去不遠了?

諷刺的是,再看看日本防衛省的地圖,台灣的地理位置居然比日本還要中心,土地版圖放大且顯著,如果「第一島鏈」是條鐵鍊,台灣的構圖就像綁在鐵鍊上的小刀,剛好抵住中國肚子。日本以這種方式巧妙敘述台灣的地緣價值,彰顯了此地乃是決定兵家成敗的關鍵角色,與馬政府的「小」台灣兩相比較,日本會不會太過「抬舉」台灣?

按照此一趨勢,台灣人如果再不好好的正視台灣,那麼有一天,在馬政府官定版的亞洲地圖中,只剩下大大的中國,找不到台灣在哪裡,要理解台灣,必須到日本發行的地圖上去尋覓,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