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4自由時報   脆弱的司法正義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1114自由時報  

「無…罪…」

十一月十二日,一個高亢激動的女聲從高等法院傳出,庭外歡聲雷動,原本不相識的人興奮地相擁而泣。蘇建和、莊林勳、劉秉郎三人的臉上倒看不出來是悲是喜。如果你我是這三名被告,聽到這個二十年遲來的無罪判決(更二審),不知道應該笑,還是哭?

這不只是遲來的正義,還是脆弱的正義。

這整件案子還沒結束。檢察官撤銷對財閥的上訴就是節省國家司法資源,對蘇建和等三人呢?表面上也許是洗刷死者冤屈或追查真相,骨子裡卻可能是官僚體系的傲慢與偏見作祟。社會大眾也如同藍綠般地分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對這項判決必定會有人質疑誰來還吳銘漢夫婦公道,「蘇案」,早已被簡化成被害者家屬與被告的對立。

彰顯正義的零星個案,無法掩飾全面的司法不公。

沒有何智輝,我們還不知道皇后的貞操原來可以論斤秤兩的買賣!當一個法官用宋代公使錢為馬英九的特別費開脫時,那些講法論法的人跑哪去?另一個法官以憲法精神判扁無罪就要大加撻伐?總統表面說不干預司法,卻對個案表示痛心?一個政治爭議性高的案件,匆匆在兩年內定讞?是順應某些媒體的「社會觀感」,還是奉承總統口中的「人民期待」?在這個號稱民主的國家,司法像麵糰,任人搓揉—有權有勢的人。

台灣的司法尊嚴,很像台北市博愛路一二七號極簡陋的高等法院門面,沒有人在乎;頭戴警便帽的法警散漫地站在破敗的階梯,毫無威嚴可言。你很難相信自己的眼睛:代表這國家神聖不可侵犯公權力的人竟然還有人戴口罩、蓄長髮?還有人形容司法像把劍,如被正義之士持有,即是正義之劍,但如被惡魔把持,即變成整頓異己的工具,很不幸地,在台灣,它從沒離開過惡魔的手。

我望著蘇建和神色緊張地脫離記者的包圍。對於這個脆弱的正義,已三十八歲的蘇建和三人仍怯生生地面對鏡頭,也許在他們心底,深怕喜形於色就會觸怒這個司法怪獸!

(作者江復正 為文創公司發行人)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