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2自由時報
廿一世紀開始,東亞經濟的大棋盤出現了三種不同戰略籌劃:
其一,中國以本身的經濟實力在○五年祭出「東協+三(中日韓)」。中國排除美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企圖以一己之力統攝東亞。
其二,為求自保,新、紐、汶萊、智利四國以APEC為基礎,在次年提出漸進的自由貿易化,希望達成自由貿易區的理想;這個構想化為同年美國在夏威夷主辦APEC領袖會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發想,並逐漸形成今天「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
第三,日本則在○七年推出「東協+六(中日韓印澳紐)」;而韓國也沒有閒著,在這期間躡手躡腳與歐盟和美國談自由貿易協定。
簡單的說,面對中國崛起的衝擊,當各國都絞盡腦汁,或以雙邊或以多邊,拉攏更多盟友以利於己方長期發展時,馬總統卻完全無其他選項,一古腦的把台灣塞入中國。為獨尊ECFA的必要性,他只讓我們知道中國「東協+三」的急迫,卻完全無視實際上各國從APEC到FTAAP到TPP、「東協+六」及各國相互簽訂FTA的努力。原因無他,假使讓人民有了國際視野,ECFA就不是台灣唯一的答案。
ECFA危害大矣。以台灣為例,選擇了ECFA就是在經濟上確立了「中台一體」的緊密身分;當「東協+三」實現後,中國必然成為台灣的「宗主國」,台灣只是中國之下的附屬區。而若TPP成為事實,台灣因為站錯邊、吊車尾也會被邊緣化。
(作者雲程 為文字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