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5自由時報   國共將領 四海同心

上一頁 下一頁
 

20110415自由時報  

中國在二○○八年「胡六點」基礎上,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歡迎台灣「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台海兩岸退役將領在二○○九年五月起每年舉行「中(國)評(論)杯」高爾夫球比賽。北京除接待台灣退役高層將領赴中討論軍事問題,也開啟「兩岸一甲子」軍事組專家學者的對話渠道。

台灣退役將領在新同盟會、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中華戰略學會、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等所組成的訪中團,絡繹不絕於途。另外,兩岸將領在黃埔同學會的名義之下,也不定時召開研討會。二○一○年,台灣高層將領訪中至少超過六十人次。

台灣退役高階將領雖非個個像前退輔會主委許歷農高唱統一對兩岸都有利,但多數在中華文化的感召及中國軍事崛起的威懾下,成為推動兩岸軍事互信的前鋒。每年當台灣退役將領在北京推動兩岸台海偃兵息武、在東海與南海共禦國侮時,國軍正舉行漢光演習在淡水河口阻擊入侵共軍,形成強烈的對照。國軍一向講求服從與學長制,退役將領在中國追求和平,卻在台灣「為何而戰」打了大問號。當國軍與共軍退役將領稱兄道弟,也出現共軍是敵軍或友軍的混淆。

馬政府主張台海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是,北京須先行調整對台的軍事部署。中國雖考慮調整對台飛彈部署,但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二○○八年馬政府上任以來,美國雖對台出售一三○億美元軍備,卻遲遲不宣布軍售F16C/D戰機,部分學者專家也出現放棄對台灣安全承諾的聲音。美國政府關切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推動的進度,也關心兩岸在南海的合作,會使得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更為複雜。台灣高層退役將領在自動請纓之餘,需要思考多重的後續政治效應。

(作者林正義 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