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台灣史記-1895的回顧(3)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2009-01-16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圓山大飯店是日本大將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神社,現在成為國共會談的最佳場所,要知道此日本皇族的死亡嗎?

日本政府突然宣佈近衛師團司令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于10月28日因瘧疾死于台南享年49。但眾多台灣父老陳述卻都否認日本政府的宣佈,其實真正的死因是當北白川宮騎馬渡過曾文溪,從漚汪的蕃仔寮騎馬至蕭壠(今名佳里)在義竹圍林投巷,被埋伏在路邊叢林裡的義民軍,以長竹桿之端加綁鐮刀將北白川宮能久從馬上砍下。北白川宮能久親久的頭頸嚴重傷害,傷及血管血流不止,延至台南張厝就醫,但流血過多,無法可醫即死於張厝。

抗日英雄立了大功後,立即隱身而去。日軍看到了自己統帥被戮受傷身已,也不知被何人所殺。全體日軍陷入瘋狂狀況,見到台灣人即殺,不論男女老少,被日軍濫殺人數眾多,無正確的統計數字,事後鄉民只見從今日的省立北門農工職業中學的蕭壠溪至文瑞橋(紀念高文瑞縣長)之間(約有4、5 公里)的河水全部都是血,不止是河水染血,而是血流成河,這種事實是無法掩遮的。

這是日本皇族第一次在海外陣亡,所以為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別以王者之禮在台北圓山建立一座約16,000坪日本廟謂之「台灣神社」(位在今圓山大飯店),其內供奉能久親王之牌位。為讓台北城的民眾容易參訪神社,並特別建立一座「明治橋」(今日的中山橋,中山北路跨基隆河,銜接圓山),並以其死亡的10月28日為國祭日,全台放假一天。
郭弘斌,2005,〝日軍主將北白川能久親王在台被殺〞,《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71-72。

丘逢甲是台灣的民族英雄嗎?


在士紳方面,丘逢甲進士出身,曾任兵部主事,是位俱備官方統治者地位,他當然支持對保障其身份與地位的清國,對日本將統治台灣是反對的,因此積極倡導成立「台灣民主國」,在日軍攻陷基隆之際,他雖駐紮於台北附近的南崁,卻不願應唐景崧的之召,率兵赴援。見景崧內渡、台北失陷則採取挾款內渡,因回到大陸後仍可擁有其原來的身份與地位,過其中國傳統士紳的優裕生活。林朝棟亦是清國官僚體系之一員,若回到大陸仍可有保有其候補道的官職與地位,見台北失守則採取與丘逢甲的方式,拋棄所部,匆促內渡。丘逢甲與林朝棟這等上層領導階層對抗日戰爭的看法,是以個人利益為依歸,台灣利益擺後頭。
郭弘斌,2005,〝台灣攻防檢討〞,《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74。

阿九執政違反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是否要台灣人竹竿Dau菜刀?

台灣抗日戰爭中,清國政府眼睜睜看台人一波波的前仆後繼,一次次的被集體屠殺也視若無睹,非但無力保護,連出個聲也沒有,將台灣完完全全的拋棄。甚至有台灣民族英雄簡大獅在抗日失敗後,逃至廈門卻遭清國官員出賣並捉拿送給日本處死的嗚呼哀哉作法,令台灣人絕望至極。同時也激發出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台灣義民軍形成造成日軍的大難題,日人稱台灣人是「民族總抵抗」「全台皆兵」有50多歲的老人、有12丶3歲的少年,也有婦女站在陣頭不懼生命的危險作戰。義民軍以鋤頭、鎌刀、竹矛、劍戟等沒有火器佔十之八九。如果稍加組織訓練日軍傷亡將會超過10倍以上。有這種精神的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所以在眾多的文字上以「台灣民族」以有別於其他漢民族。

日人佔台前認為同是清國土地,如遼東半島的佔領,是與正規軍的作戰,只要將正規軍打垮後,其佔領根本沒有問題,但出乎日人的意料外,在滿清政府出面干預下,所有的滿清官員員士兵沒有人為台灣出力,並且成為台灣的包袱。台灣人民全體一致起來反抗,這是讓日本陷入泥沼,因此在1896年4月1日日本帝國議會上有「出售台灣一億元之論」,以便脫離泥沼。台灣人在進行長達21年的武裝抗日戰爭,至1916年西來庵事件後才結東台灣人武裝抗日。
郭弘斌,2005,〝台灣攻防檢討〞,《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75-76。
 
台灣的統治士紳階層所表達的怕死精神,在日人一入侵台灣就讓人看了十分清楚。但站在台灣社會的主要成員的台灣人,有極堅定的台灣人立場,抗外意識也格外堅強。以刀和竹槍來驅逐來犯的日本人,不怕死的事蹟一再重演。在無政府組織系統、無武器、無糧餉下不分是河洛、客家、先住民集體抗日,令日人稱為台灣民族以有別於其他漢民族,這就是偉大的台灣民族。
郭弘斌,2005,〝北部武裝抗日〞,《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77。

日本人認清,要打敗台灣民兵,須柔硬兼施,和談、招降加上撫恤。

到了1898年2月新任第4代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官上任。對台灣民眾以武裝抗日,不斷地、經常地在各各日人的據點攻擊,日人成為過街老鼠,如此十分不妥。為了改善現況,才逐漸認識到台灣人大眾的抗日意識極為堅強,與唐山人有絕對不同,同時也認識到單靠武力鎮壓無法使台灣人及其義民軍俯首就範。又因兒玉認為日俄之交戰乃遲早問題,所以必須盡早解決台灣抗日武力,以避免引節外生枝,所以大量收繳槍枝之舉並產生了「招降政策」。為了瓦解台灣人的抗日意識,更新吏治整頓一些貪瀆日人並加強社會開發。同時又採用第一號買辦辜顯榮的建議而沿用了前清的保甲制度藉以整頓治安,保甲制度是以十戶為一甲,置甲長一人;十甲為一保,置保正一人。保正、保長為名譽職,無薪俸,保甲內所有居民必需訂立保甲規約,若有犯罪行為則保甲內居民有連坐責任。又凡年滿17-40歲男子組成壯丁團。又公佈「匪徒刑罰令」殘酷殺害被捕的義民戰士。然後再利用辜顯榮平地青雲的形象,在各地製造更多的台灣人御用紳士,並擬一套「招降政策」對付抗日義民軍。在中國歷史上將歸順的反抗人物以軍職或官員為酬,來安撫稱為「安撫政策」,日人亦學習此招但以「招降政策」取代「招撫政策」。後藤新平以其小學時代的老師,當時任台灣總督事務官的阿川光裕及另一位事務官井新太郎為負責官員來推動「招降政策」。

所謂招降政策,即可免除本罪,並提供就業機會,另外還提供事業資金等以金錢的銀彈攻勢。利用在各地的抗日首領及義民戰士因抗戰日久,在孤軍奮鬥子彈、糧食、皆缺乏的情況下,以這套「招降政策」來瓦解軍心,因此受其利誘而投降歸順者增加。同時也放寬原來禁止神祇、舉辦廟會及遶境等的民間活動。
郭弘斌,2005,〝北部武裝抗日〞,《偉大的台灣人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94-95。

被支那出賣的簡大獅。

台灣北部的武裝抗日相繼失敗,因以致各地的抗日義民軍領袖,驍將紛紛亡命於中國大陸,並以廈門為基地策動支援島內的武裝抗日。日本政府對從台灣人逃到廈門十分重視,並依據實際反日情形分為二種人物,一種是堅決抗日的台灣人如林李茂、蘇力、許紹文、林清秀、王振輝等加上後到的簡大獅都是從事於收集武器、連絡外國勢力、派人往返廈門、台北間或親自密行台灣等策動支援島內的武裝抗日,以期東山再起。另外一批人物是到達中國後就罔顧台灣的丘逢甲、林朝棟等台灣民主國的上層士紳階級唐山人。

於1900年2月滿清政府在福建省漳州府龍溪,將從淡水逃抵廈門的台灣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逮捕。簡大獅對清政府提出義正嚴辭的血淚答辯書,自認集合萬人向日本討回不共戴天之仇,血戰100次,令日人恐懼,清國應視簡為漢人屬於同一民族加以保護,不應受日方的要求將清國交與日本。但清國政府,不為漢民族一詞所動,仍把簡大獅交給台灣總督府,而說簡大獅為日本人,故把他交給日人。因此簡大獅在3月11日被引渡押返台灣台北,在台北地方法院被判死刑,急急在3月(同月)29日執行絞刑於台北獄的刑場內。

清末武進士錢振悲憤賦詩:
「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
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台灣簡大獅。」
郭弘斌,2005,〝滿清與日本合作對台灣抗日的打壓〞,《偉大的台灣人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101-102。

台灣民兵抗日21年,有許多的民族英雄,有鐵國山的柯鐵虎,又產生不少的後起之英雄,抗暴事件讓日本人非常頭痛,日本軍人打支那軍輕而易舉,對付台灣民兵、義民軍反而死傷慘烈。


日軍「討伐隊」擁有強大的軍力,絕對優勢的火力,但對付這種深俱台灣意識的台灣遊擊隊不知如何是好。就是使不上勁。顧此失彼,被抗日義民軍愚弄得疲於奔命。

日人詳加檢討台灣人的民族性之後,於是採用毫無人性,不分清紅皂白,大肆燒殺的方法,來消滅武裝抗日。只要是日軍經過的地區,沿路無辜百姓及民房成為燒殺的對象,不論是不是抗日份子,也就是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個的方式,只論是不是日本人,皆在屠殺之列。因為日軍施行的橫暴獸行太過於殘酷,燒殺太多,以致引起內外報紙的抨擊。而被稱為「阿公店大虐殺事件」。這大虐殺是發生在1898年11月25日至27日之間。(這虐殺事件在嘉義黃國鎮、阮振等的武裝抗日中亦提到)。到了1902年台灣整個抗日戰線漸趨消沈、阿公店方面的抗日勢力終告消熄。
郭弘斌,2005,〝鳳山阿公店魏開、陳魚等的武裝抗日〞,《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157-158。

台灣人不分族群能團結保台,就不懼中國黨聯共制台。

在阿緱的林小貓得知日本派遣大軍進行所謂的「大掃蕩」,也就是做出了阿公店大虐殺。消息傳來引起林小貓的抗日義民軍憤憤不平。決定為台灣人的不幸,要日本也付出代價。又因日本人施政橫暴,加上令台灣人不滿的加征「地方稅」,所以此時林小貓所動員的人數反比以前為多。因此作戰的計畫規模也更為龐大。1898年12月27日林小貓率200餘人,加上潮州居民數十人,他們是無意中獲知林小貓要打日本人的消息,臨時起義加入義民軍,襲擊阿緱日軍。從拂曉與日軍戰到日暮,翌日28日林小貓的打日本人消息傳出,再獲到更多居民自動加入抗日行列,演變成台灣民眾大起義。各庄的庄長領導如中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鳳山厝庄、九塊厝庄、打鐵庄、小勢尾庄、竹圍庄等居民而一致奮起抗日。

過去滿清統治時代為了容易管理,統治者刻意把居住在台灣的人分化為河洛人、客家人、及蕃仔。河洛人又分為泉州人、漳州人。鼓勵台灣內部發生分化的族群械鬥,歷久不衰,造成不可彌補的族群割裂,如此轉移抗清的活動,使台灣人沒有時間從事抗清。所以抗清的力量業已大幅減弱,以致功敗垂成如發生在1786年林爽文之大革命。此時林小貓認清團結的時機成熟,以台灣人對抗日本人的名義將所有居住在台灣的漢人團結起來,即不分河洛客家,不分漳泉。更進一步又將先住民(原住民)從對抗進入合作,大家同為台灣人,即是先住民系的台灣人與漢人系的台灣人來對抗統治的日本人。在這種大團結的旗幟下,攻擊日本軍隊就有極好的成續出現。
郭弘斌,2005,〝民族英雄林小貓的武裝抗日〞,《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162-163。

(未完待續,撰於2008/12/20)

延伸閱讀:
台灣史記-1895的回顧(2)
台灣史記-1895的回顧(1)
紅色戒嚴的「馬終統」
Analysts focus on unrest in China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