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分野
首頁 向上

歷史的分野 兩岸的差距 歧視與衝突

十七世紀以後,部分華人不畏艱險,突破海禁隔離,橫渡台灣海峽,九死一生的移入台灣,便已充分顯現其海洋文化的特性 ,與中國大陸的中原文化已大異其趣。 1895年,中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雖讓台灣淪入「異族的統治」,但卻也因此而擺脫近代中國動盪、戰亂的命運,與中國走進了不同的歷史軌跡。

讓我們先來扼要檢視一下,自1895年台灣割讓與日本之後,中國大陸動盪、戰亂的坎坷歷史:

                    1896~1911年:1900年以前, 共發生戊戌政變、義和團動亂、八國聯軍攻陷首都北京、簽定損失慘重的「 辛丑條約」等事件。1901以後,除在滿洲地區,即東三省爆發日俄戰爭,中國損失了東三省的重要權益外,歷時十餘年的武裝革命運動更風起雲湧,終至推翻滿清皇朝。

                    1912~1928年:中華民國成立,但未幾政權即落入袁世凱手中,四年之內爆發了二次革命與護國軍等戰役,袁政權結束後,更進入互相攻伐的軍閥割據局面。 1921年,蒙古獨立。1926年,蔣介石北伐,收拾了一些軍閥,名為「統一」,但除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皆未在其勢力範圍之內外,在其勢力範圍內,與其結盟的部分軍閥亦貌合神離。

此一時期,國民黨內部還爆發陳炯明叛變、東征、肇和、中山艦等事件,以及1927年,蔣介石與汪精衛互相通緝與討伐的「寧漢分裂」事件。

                    1929~1945年:爆發中原會戰、九一八事變、五次勦共戰爭等事件,隨後就是國共你追我趕的共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以及「西安事變」。1937年以前,中、日之間還爆發許多次事變與局部戰役,最後導致全面性的戰爭,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十餘省大部落入日軍手中,陜、甘、寧一帶由共軍盤踞,蔣介石有效統治區僅剩四川、雲、貴及華中三省西部一帶。

在此戰亂頻繁的國度,經濟如何發展?文化如何提升?教育如何普及?社會如何進步?

反觀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50年之內,除消除反抗之征戰的前幾年,及捲入太平洋戰爭旋渦的最後數年外,大抵都處在和平時期,這是否為台灣被不幸割讓之後的「大幸」?

同一地區,被高所得的國家與低所得的國家統治,其結果將完全不同。因此,日本的統治本質雖然是殖民統治,但因以當時的世界水準言,已現代化,與美、德、英、法等國並列世界超強的日本,其統治自有其不同之處。故在動盪、戰亂的中國之同一時期,台灣早已完成了許多興革與建設,前者如剪髮辮及吸食鴉片、纏足等惡習的禁止,實施東亞最早最佳的戶口普查(大陸來台學者陳正祥於1959年所著的《台灣地誌》 之言),完成林野、土地的調查,度量衡、貨幣的統一, 以及國民教育的推廣、衛生習慣的改良、社會治安的整頓、法治觀念的培養等;後者如郵政、電信、港灣、鐵公路網、水利發電、嘉南大圳等灌溉渠道的興建,以及稻米、蔗糖、甘藷、茶葉的增產等。

經濟發展使1904年的財政已達到自給自足,無怪乎梁啟超於1911年應林獻堂之邀來台訪問時,對日本治台之方法產生興趣,忍不住提出十大問題以一窺究竟,其中的第一個問題便是:

「台灣隸我版圖二百年,歲入不過六十餘萬,自劉壯肅(劉銘傳)以後,乃漸加至三百餘萬,日人得之僅十餘年,而頻年歲入三千八百餘萬,本年度預算且四千三百餘萬矣。是果何道以致此?吾內地各省若能效之,則尚何貧之足為憂者?」

1935年台灣總督府所舉辦的「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中代表中國出席的陳儀於公開演講中對台灣人民在日本統治下的進步亦表示道喜

         梁啟超的問題與陳儀的道喜,已充分顯示台灣的經濟水準早已超前海峽彼岸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