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自由時報   銷台中國貨 消基會籲仿效美日歐採境外管理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916自由時報   

〔記者謝文華、鍾麗華/台北報導〕中國黑心食品商品猖獗,學者表示,透過不同包裝,從中國進口的食品、農產品種類、數量遠超過想像,政府應對中國商品有風險意識,主動加強抽檢並建立通報機制。消基會更建議,應仿效WTO會員國的美國、日本、歐洲,對高危險的中國商品採高規格「境外管理」,在中國出口前進行檢驗,「不要等貨品上岸才追查,從根源防堵!」

學者促建立即時通報機制

台大農經系教授雷立芬表示,從中國進口的食品、農產品數量很多,尤其是國人以合資公司方式,在中國生產、回銷台灣,遊走在法律邊緣,無法確認哪一國產品;這次毒奶粉,是透過外商分公司,才能輕易輸入,反之若台灣經銷商直接向中國三鹿集團進口,經濟部、衛生署可能會多留意一點。

令人憂心的是,我國至今仍無對「中國黑心商品」即時通報機制;行政院消保會組長劉清芳坦承,消保會除各部會提供訊息外,對國外不安全商品訊息,主要靠我國駐外單位蒐集,但中國沒有外館駐點,諸如過去黑心牙膏、水餃等事件,要看報才知道,若中國沒有「善意通報」,我政府根本無法掌握。

消保會因而將建議海基會派駐中國人員,也能協助回報消費資訊。

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所所長潘子明則指出,台灣應設置專責單位隨時搜尋中國內部爆發的黑心食品,主動加強把關。

設專責單位主動加強抽驗

「台灣要與中國交好,彼此通報機制應更扁平化,不要等民眾吃下肚才通報!」台師大化學所教授吳家誠更建議,政府應比照農產品通過ISO9001管理認證概念,要求各類產品標示「商品履歷」、「商品管制鏈」,尤其食品類應標示清楚原料地、加工地、產地。

消基會副秘書長黃鈺生呼籲,政府應站在國民健康安全的角度,整合相關法規通盤檢討,訂出周延的檢驗項目,檢驗標準主導權才不致受制於「輸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