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8自由時報    原料被禁 恐怕成品已下肚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918自由時報

〔記者王昶閔、許敏溶/台北報導〕今年以來約有八百六十多筆中國製的乳製品進口報驗,但衛生署官員一時無法確定有多少產品種類,扣除台灣雀巢公司的二十種,其餘絕大多數是原料乳粉,雖然衛署明令停售,不過,已製成糕餅、點心、飲料,卻無法保證民眾吃不到。

消基會建議 改買他國食品代替

消基會代董事長謝天仁提醒民眾,對於在中國生產的食品,現階段應該保守一點,「改以其他國家生產商品代替比較沒有風險」。

對於市面上仍可能買到以問題原料製成的食物,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表示:「可以吃,沒關係,很安全。」理由是他相信業者會自主管理,否則會賠上商譽。

蕭東銘說,衛生署下令停售中國製乳品,是為了加強風險管理。衛生署今天將督促所有業者完全檢驗,至於全部究竟有多少種產品?如何確認全部檢驗?官員卻說不出所以然。

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則質疑檢驗品質,他指出,這次是三聚氰胺首次被發現添加在奶粉中,台灣並無三聚氰胺檢驗的國家認證,衛生署倉卒委託兩家民間業者,檢驗準確度令人擔心。

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光是停售還不夠,該下架就下架,這次作法雖比過去改善,但預警制度太差,政府太大意,以後要嚴密監控中國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不能老是等事件爆發,使民眾受害。

林杰樑也批評政府漠視食品安全,因為食品衛生處全年只有八千萬元預算,要做的檢驗卻那麼多,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每人只分到四塊錢不到,中國黑心食品的不定時炸彈,卻隨時都要引爆。

林杰樑表示,中國那些超低價的食品原料,擺明了問題很大,業者還進口,根本就應「視同故意」,拿國人健康當賭注,未來應該修法,要進口黑心食品的業者負起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