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9自由時報    馬政府終統路線使台灣外交軍事幾近崩盤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929自由時報   

美國國務院在國會休會前,並未將台灣希望採購的潛艦等軍購項目通知國會。國務官員雖重申軍購案仍在跨部會審議中,不受外在時間表的影響,但美國即將舉行新總統大選,若布希政府未在跛鴨期間處理對台軍售,一旦新政府就任,台灣軍購案必須重新考量,其複雜與困難度勢必倍增,則此批軍購能否如願採購,採購之後由於時間延宕,因此能否有效填補台灣軍力空缺,維持兩岸均勢,令人質疑。尤甚者,馬政府上任後自我矮化、閹割主權,導致國際空間縮減,台灣已逐步走上孤立之路,台灣對美重大軍購案觸礁,已具體而微反映了馬政府投降主義的連鎖效應,若馬政府再一意孤行,台灣未來將不堪設想。

台灣對美重大軍購案一再延宕,甚至可能流產,實在令人錯愕。原先重大軍購案在扁政府任內已獲布希政府同意採購,但因藍營居多數的國會一再杯葛,不願審議、通過預算,造成軍購案一拖再拖,終致扁政府任內一無所成。此一階段軍購案延宕,縱令國人遺憾,卻因藍綠對立毫無化解跡象,對此一結果亦不意外。然而到了馬總統上任,行政權在握,國會亦仍由藍營主控,加上馬總統無論於選舉前後,均一再強調國防的必要性,因此重大軍購案實已不存在任何阻撓因素。在此情況下,軍購案竟然幾近破局,若非藍營有口無心,根本只是形式上的敷衍,被美方看破手腳,乾脆將軍購案擱置不議,否則就是馬政府的終極統一路線顯然引起國際社會疑慮,美國更憂心台灣已無自我防衛決心,一旦先進武器售予台灣,不僅未能發揮阻遏中國武力犯台的功能,更有淪入中國手裡的風險?

其實,軍購案毫無進度的最大警訊,在於台灣的獨立地位,在馬政府執政後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誠然,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時代,國際社會承認台灣亦皆為二十多個國家,並未比馬政府時代多,但其中最大的不同意義,在於李、扁均堅持本土路線,傾盡一切力量,希冀打開國際生存空間,因此即使受到中國的壓力,國際社會未能承認台灣,卻都認知台灣存在事實。馬政府則是根本未經努力,甚至未有任何掙扎,就以外交休兵之名,行自我繳械、投降之實。因之,國際社會不但不承認台灣,更逐漸抹殺台灣主權獨立的存在。

馬總統以民選國家元首之尊,獲七百多萬選票付託,竟然上任四個多月,就自稱可以接受「先生」,稱讚「中華台北」是最好的名稱,並且徹底否定兩國論,以大陸地區對台灣地區定位兩岸關係,使台灣降格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加上,不論中國如何欺凌危害台灣,只要稍有客套、應付之言詞,馬政府均一廂情願視為中國的善意表現。如此自我閹割,去主權化、去國家化的結果,自然製造了一種錯覺,使國際社會無論友邦或非友邦,均認定台灣的名稱已自願改成「中華台北」,甚至「中國台北」,如此自喪國格與尊嚴之餘,到了毒奶事件爆發,就只剩低聲下氣、卑躬屈膝,也不足為奇了。

尤其,在爭取台灣權益的國際場合上,友邦紛紛認為台灣都已與中國外交休兵了,若再替台灣仗義執言,可能兩面不是人,自討沒趣,因此今年台灣提出所謂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案,鮮少得到友邦聲援,很快就遭到封殺。換言之,馬政府上台後,台灣已自外交、兩岸的戰場上退卻,那種潰敗的慘狀,只差沒豎起白旗而已,軍購案面對難產,乃是冰山一角,在向終極統一的馬政府警示,台灣向中國走去,絕無出路,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