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自由時報   李扁南向成果 馬花光光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109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特稿

面對中國的崛起,不同於馬英九只重視與北京關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這兩任總統長達二十年期間,台灣強化與亞太鄰邦的關係,尤其李登輝開啟「南向政策」,我與東協國家間政商往訪不絕,一度達至高峰。

有人或認為兩岸正頻密展開各項議題會商,台灣與東協國家互動,並不利於兩岸關係。此迷思尤充斥馬政府內部。

然而,反觀過去,一九九三年兩岸首次辜汪會談,李登輝隨即在一九九四年二月,以總統身分訪問無邦交菲律賓、印尼與泰國等國;兩岸並未因此出現嚴重波折。

當時李登輝還在半公開情況下,與菲律賓總統羅慕斯、印尼總統蘇哈托和泰皇蒲美蓬等都見了面。

李返國後,並宣示向東南亞前進的「南向政策」。從戰略的眼光看,國際政治講求平衡策略,兩岸進行半官方的接觸後,我們隨即與周邊國家結交,且是最高規格的「元首外交」形式,這也讓台灣維持自主的外交空間。

馬自棄元首外交價值

事實上,南向政策除政治意義外,也是基於兩岸經貿過熱依賴,試圖分散國際市場。周邊連結的擴大,九○年代末所謂的「亞太營運中心」概念才逐漸成形;總之,分散與自主是李登輝時代進行兩岸互動下的核心策略。

陳水扁上台後,縱然面臨北京強力的外交圍堵與打壓,但仍尋求外交突破。二○○五年扁出訪海外,從另一個無邦交國阿聯返國時,曾因台灣出現颱風,短暫落地印尼峇里島。

總之,在外交與兩岸孰輕孰重的辯證過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試圖提高力度與東協國家往來,甚至透過「元首外交」形式表達對該區的重視。即便處理兩岸問題,首次辜汪會談也落腳在新加坡召開,成功將台海議題國際化。

現在的馬英九,外交邏輯極度簡化,就是一切都以中國為重,而且是用「北京觀點」來衡量。過去元首外交的重要價值,也被馬以外交休兵為由給自棄;加上快速傾中,李扁過去奮鬥二十年的基石,幾已消蝕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