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8
高雅的黨庫通市庫

 

2005.07.28自由時報

■曾韋禎

據報導,臺北市文化局希望將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規畫為「臺北城市博物館」,用全民的納稅錢去購買非法黨產,黨庫通市庫,既解決了黨產問題,又暫時解決國民黨的財務窘境,還可藉此博得維護文化的美名,怪不得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長許志堅會說這是「三贏」,真是一位體察上意的好幕僚。

然而,馬英九此舉除了塗抹上「文化」這個冠冕堂皇理由外,本質上與舊國民黨時代黨庫通國庫的做法毫無二致,而且更能藉馬英九以往的形象及媒體寵兒的身分,規避媒體、民意的監督,大行利益輸送之實。在國民黨黨產遍尋買家之際,新任黨主席立刻藉身兼市長的職務之便,自己買、自己賣,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卻讓全民埋單(還要加計日後改裝費用),用市民的納稅錢幫國民黨脫困。這種做法,比起舊國民黨時代的粗糙做法,馬英九運作得更為細緻,更為高雅。

從二二八紀念館的委託經營風波、北投溫泉博物館更名風波、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去蔡瑞月化風波…,在在顯示出台北市文化局對本土文化的不尊重,這樣充滿偏見的文化局,要如何來規畫「臺北城市博物館」,難不成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時代的臺北文化都摒除,只留與中國直接相關的部分嗎?(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博物館的館史這麼寫…

 

2005.07.28自由時報

■女兒吉

對於從小在台北市長大的我,該用什麼心情去迎接城市博物館呢?

走過了美、澳的許多城市,我只見他們想把自己的城市建設好、規劃好,什麼是古蹟、什麼該保留、什麼要重建,而我從小在台北市的記憶呢?一棟棟在台北火車站旁整齊的日式房子不見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各色鐵窗的商店占據我的視線;一棵棵路旁的大樹紛紛倒下,為了更寬大的馬路和捷運系統;一片片原本的公園預定地變成了有水有電有門牌的違章建築,後來又花很大的氣力和金錢,終於讓它們回復成七號、十三號、十四號……公園!

聽說,台北市政府是個如何重視歷史的政府,因此他們有了建設一個城市博物館的打算。假如,那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真的變成了台北城市博物館,博物館中會不會陳列著一段歷史,上面寫著:這座博物館的現址,在一九二○年代是間赤十字病院,主要是台灣人看重病及台灣人當醫事人員的醫院;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由中國遷台占為黨有;一九九五年,連夜偷偷拆除原本列入古蹟的建築物,很多民眾紛紛前往撿拾磚塊以保留古蹟的「一部分」;後來,就蓋成了威武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二○○五年,馬英九任黨主席任內將建物售予台北市民,成為現在您看到的台北城市博物館!

也許,台北市的記憶,只是在某些人的身上打轉與詮釋,台北市的歷史,只從一九四九年開始談起;而所有過往美麗的、古式的建築及生活文化,都只能留在台北城市博物館中吧!

(作者為金融研究人員)